小城镇建筑风貌的地域性表达研究——以渝东南地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_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当代的小城镇建设受到全球一体化导致的“文化趋同”现象冲击,正在大量构筑与当地传统建筑貌合神离,甚至背道而驰的现代建筑,其地域特色正逐渐衰退甚至消亡,小城镇地域风貌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工作迫在眉睫。因此,对小城镇建设中风貌的地域性表达现象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并指导实践,是对地域建筑文化的整理和发展,对保护民族历史文化、建设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建筑有着长期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为例,在研究地域主义建筑理论的基础上,从渝东南小城镇的传统地域风貌特色与地域文化背景出发,通过对渝东南小城镇建筑风貌的地域性表达的相关实践分析,最后提出“地域性表达的可操作策略”,希望获得对当代小城镇建筑风貌的地域性表达有益的启发,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本论文的选题、研究背景、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对象、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方法、框架等作了简要阐述;第二章介绍了地域主义与地域建筑的涵义及特征、当代地域建筑风貌设计相关理论、案例实践以及实践思路的梳理等;第三章简要概括了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第四章以渝东南土家族地区为例,具体阐述其小城镇在进行建筑风貌的地域性表达时所做的风貌保护与协调的发展实践,并对如何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实现风貌的合理地域性表达作出探讨;第五章在总结了渝东南小城镇应对地域特色危机及如何发扬地域文化的实践基础上,立足技术路线和方法策略,对今后如何保护、传承与创新渝东南小城镇地域建筑的形式、内涵及如何重视地域文化、实现小城镇建筑风貌的地域性表达等提出了笔者的看法和建议。最后,第六章对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作了总结。  本文研究了渝东南土家族地区小城镇建筑风貌的地域性表达现象之后,提出实现“地域性表达”的技术路线——“地域技术的现代化”;同时,认为城镇风貌保护与建设中,有两种不同的建设途径:“自下而上”的方式与“自上而下”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模式需要政策的监管和支持,也需要技术范式的约束、工匠的培育,自下而上可以成为可持续风貌更新的基础;自上而下的方式在风貌建设的执行力度和时效性上有明显的优势,需要严谨的研究和政策指引,也要避免其快速建设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成长以及都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维护的口号也在各地响起。但现代高新科技文化和西方文化如飓风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精神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高,精神卫生问题己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焦点问题。精神专科医院
遗址是世界文明遗迹的载体,它是对每个所处时代的文化、技术、艺术等的反映,也是对历史社会和自然发展状况的反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本文以城市中心区公园边界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城市中心区公园边界空间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理解和诠释。通过分析市民与城市的关系,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及节能要求同益高涨,草砖建筑这一建造技术在全球再度兴起。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开始流行,大量推广应用。近年来,国夕卜一些国
本文围绕超高层综合楼垂直交通系统这一课题,结合辽宁地区当前的实际建设情况,在对沈阳、大连的超高层建筑垂直交通系统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比百米左右超高层与300-
伴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的实施,以区域一体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皖江城市带产业配套服务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
拥有悠久历史的邯郸地区在近年来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乡村聚落的历史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学术界却该地区缺少重视;同时,受周围城市城市化的影响,以及该地区
伴随着生态节能策略在当今建筑设计中重要地位的日益突显,光伏材料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高效复合型生态材料,正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节能设计中,并因其自身材料所表现出的种种美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发展迅速,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都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三农”问题严重。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