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保护背景下的湿地公园规划策略研究——以红花谷为例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旅游形态发展的深入,以湿地公园为主要类型的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和游客。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建设给城市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但也给湿地保护带来新的挑战与负面影响。人类与自然界可持续和协发展是湿地发展的终极目标。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出发来研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是城市湿地发展的的前提,也是进行湿地规划的依据,更是实现湿地公园建设和满足人类自身发展双赢的重要保证。   本文重点研究了湿地资源的保护下的湿地公园的规划。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湿地、湿地公园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功能。接着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湿地保护基本情况,以及湿地公园规划的国内现状,提出其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研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意义及基于的理论,诸如生态恢复理论、群落演替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社区理论等。其次,以柳州市红花谷湿地为例,在对现状的资料把握的基础上,将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规划理论应用于其湿地发展的具体研究上,构建了红花谷湿地的保护模式与湿地公园规划各类型具体手段。理论指导实践,制定可行规划,从而确定好湿地公园规划相关的规划因素。使湿地保护理论体系服务在湿地公园规划和湿地管理建设方面。   通过以上研究,总结以下结论:   (1)湿地与旅游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湿地学科的发展方向,是保护与利用湿地有效手段。湿地离不开保护,人类离不开发展。只有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人类自身的可持发展才可以得到最终实现。   (2)我国目前的湿地保护已经开始走上了新的道路,但湿地保护方面的实践与国际相比还较落后,国内的发展也不平衡。在湿地学科上,还应当做很大的努力。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现在处于在规划理论和初始建设阶段,后期的反馈与实践经验还显不足。   (3)湿地公园规划在提高生态观念,为休闲新去处与城乡合理融合提供创新机制,在乡土建筑、生态治污方面湿地公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拥有悠久历史的邯郸地区在近年来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乡村聚落的历史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学术界却该地区缺少重视;同时,受周围城市城市化的影响,以及该地区
伴随着生态节能策略在当今建筑设计中重要地位的日益突显,光伏材料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高效复合型生态材料,正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节能设计中,并因其自身材料所表现出的种种美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发展迅速,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都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三农”问题严重。党的“
在中国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当代的小城镇建设受到全球一体化导致的“文化趋同”现象冲击,正在大量构筑与当地传统建筑貌合神离,甚至背道而驰的现代建筑,其地域特色正逐渐衰退甚至
“煤在城之下,城在煤之上”,抚顺是国内外知名的煤都,出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迫切的需要进行优化升级和更新,进行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抚顺
自我国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十几年中,中国各地区的乡镇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乡镇商住建筑和其所形成的街
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各个角落,对维持生态平衡
进入近现代以来,国内外高层建筑大量兴建,当一幢大楼拔地而起,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原来吹经此处的风的正常走向,也势必影响到其周围的风环境。北方严寒地区,不良的室外风环境引起行人
居住区一直是热门话题,相关的理论文献多且成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居住环境空间的要求提高。居住区既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居住文
标志性建筑在城市建筑群体中只是极小部分,我们日常所接触、所见到最多的是城市一般建筑,城市建筑综合意象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一般建筑,即城市背景建筑。成功的城市标识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