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石桥镇妥乐村,由盘县古城历史文化群、碧云洞景区、丹霞山景区、古银杏景区和杜鹃林景区一个人文景观群和四个自然景区组成,总面积为72平方公里。其主要地貌分为岩溶(喀斯特)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和侵蚀——剥蚀地貌三大类,平均海拔1730m左右。风景名胜区属亚热带春干夏湿温和气候区,年平均气温约15.2℃。区内大气降水丰沛,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357.8mm,年平均日照约为1593.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平均值36%,平均蒸发量1509.0mm,相对湿度年平均76%。属于中亚热带云贵高原半干性长绿阔叶林带,植被资源丰富。本论文主要对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古树进行每木检尺,用围尺测其胸径,测高仪测树高,皮尺测冠幅,用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对每一株树的经纬度、海拔高度进行定位,并对每株古树的生境、生长状况等进行详细记载,最后将每一棵树进行编号。年龄的测定用生长锥结合访问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以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古树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3块古树集中分布的区域中,根据非概率抽样类型混淆(Krebs,1989)中的判断性抽样,每块选择4个调查点共12个调查点形成的群落进行生活型分析。根据调查现场实际情况将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区内植被样地划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3个植被型。并根据上述抽样方法,共抽取了12个调查点,调查点的面积基本为20x20m,进行了群落分类、频度分析、古树群落的垂直结构、研究地现存典型植物群落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存古树483株,隶属11科12属12种。其中株数最多的是银杏科的银杏451株,占总株数的93.4%;其次是柿树科的柿树11株,占总株数的2.3%;再次是柏科的侧柏10株,占总株数的2.1%;其他依次是蝶形花科的国槐2株;木犀科的桂花2株;分别各占总株数的0.4%。古树平均冠幅为195.3㎡,冠幅最大的为837㎡。古树平均树高为18.1m,最高的树高达28m。古树平均胸径72.1cm,最大胸径205cm。从生长势来看,生长旺盛的有395株,一般的为48株,较差的为24株,濒危的为16株,分别占81.8%、9.9%,4.9%,3.4%。从分布特点来看,古树以群生为主,共有32个古树群,群生古树452株,占总株数的93.6%;散生古树共31株,占总株数的6.4%。从树龄与保护级别来看,共有国家一级古树50株,占古树总数的10.4%,国家二级古树433株,占古树总数的89.6%。2根据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的古树群落植被,包括妥乐村、上石桥、下石桥、马桑凹等11个地方共63个古树资源调查点,共调查到植物95种,隶属于59科,86属,包括古树12种,伴生树种83种。古树中银杏(Ginkgo biloba)共有41处(银杏古树群32处),其次为柿树(Diospyros kaki)11处,其他10种分布数量较少。系统分类角度上,裸子植物4科、6属、6种;双子叶植物44科、68属、77种;单子叶植物7科、8属、8种;蕨类植物4科、4属、4种。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2个植被样地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3个植被型12个群落。群落名称以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形式命名。并对调查到的植物采用频度分析法对该区植物的重要度进行分析,具体结果为:乔木中,研究地生长最多的是银杏,出现次数为62次,频度值高达98.4%,在所有乔木中占绝对的优势;灌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金丝梅,频度值达到36.5%,其次是珊瑚豆,频度值达31.7%;草本中,凤尾蕨出现了38次,频度达60.3%,其次艾蒿的频度也达到了41.3%。3通过对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中的古树特点从文学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药用文化、饮食文化等古树文化进行分析,同时对风景名胜区内的风景资源的分布与分类进行调查,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级风景资源单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得出风景区内资源相对集中且丰富,具有悬崖、陡壁、奇峰、异洞、温泉、溪河、天然林、名木古树、宗祠墓园、古庙宇、遗址遗迹等类型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54个,具有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进一步将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高度完美结合和协调发展。4结合贵州盘县妥乐古银杏省级风景名胜区古树保护现状,根据其存在问题进一步提出保护建议及实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