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药物对其调节作用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reter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慢性炎症、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而死亡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则与其复发和转移有关。因此,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侵袭及转移已经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包括调节与肿瘤相关的血管形成、刺激宿主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趋化与肿瘤相关的白细胞向靶向位置浸润等。而在趋化因子受体体系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类型的受体,被称之为非典型性趋化因子受体(atypical chemokine receptors,ACR),与大多数“典型”的趋化因子受体不同,ACR不偶联G蛋白以及大量信号转导分子,不引起任何信号转导,而是通过特异性结合与其相应的趋化因子并使其降解来发挥多种重要作用。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 antigen receptor for chemokines,DARC)属于非典型性趋化因子受体的一员,能特异性结合和清除一些促血管生成的趋化因子,从而干扰了肿瘤血管的生成,达到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作用。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检测DARC与其配体CCL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DARC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与转移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由于大量文献已经证实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有抑制其生长及转移等作用,故我们分别应用这两种抗肿瘤药物干预结肠癌细胞HCT-8,观察药物处理后DARC与其配体的表达情况,以此探究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寻找新的途径。方法:1.收集结直肠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以及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DARC及其配体CCL2的表达水平。同时将结直肠癌组织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中DARC的表达情况。2.常规培养结肠癌细胞HCT-8,应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对其进行干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DARC及其配体CCL2在不同药物不同浓度干预下的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结直肠组织中DAR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P<0.01),CCL2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较结直肠癌组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RC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T-PCR以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DARC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P<0.05),CCL2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1)经紫杉醇干预结肠癌细胞HCT-8后,DARC表达增强,且以高浓度组更为明显。CCL2则呈相反趋势。(2)经5-氟尿嘧啶干预HCT-8后,DARC表达有所增强,且以低浓度组更为明显。CCL2则呈相反趋势。结论:1.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DAR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且DARC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下调,说明DARC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转移进程,由此DARC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记物应用于临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理论基础。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CL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提示DARC可能通过竞争性结合趋化因子CCL2,从而降低其生物学活性以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3.结肠癌细胞HCT-8经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分别处理后,DARC表达明显升高,而CCL2水平明显下降,结果提示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可能通过调节DARC与CCL2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该结论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学位
背景及目的:近年来,随着甲状腺超声的普及,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逐渐增加,但目前大连市甲状腺结节的患病情况尚不清楚,另外对于甲状腺结节与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之间的关系尚无统一的意见。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大连市城市居民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及其年龄、性别分布,分析
目的: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ST)虽有报导癌症疾病具有一定疗效,但其活性部位、活性成分仍不清楚,本研究为其提取物STE011,探讨治疗胰腺癌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本实验研究采用:(1)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TE011对人胰腺癌细胞AsPC-1和PANC-1细胞以及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2)通过细胞迁移实验,研究STE
背景:肺癌是当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从病理类型上,肺癌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前三者对化疗药物的反应较为一致,被统称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全部肺癌的80-85%。由于手术切除无法治愈肿瘤,化疗在NSCLC治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因特
背景:神经胶质瘤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脑部肿瘤,具有浸润性强,复发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神经胶质瘤对放疗具有很高的拮抗性,同时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简称BBB)的存在又使得化疗药物不能以有效的治疗浓度到达肿瘤部位,也增加了神经胶质瘤的治愈难度。因此传统的放、化疗均不能达到预期的治愈效果,对于神经胶质瘤而言,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法势在必行。Angiopep-2(TFFYGGSRGK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藤黄酸对二甲基亚硝胺(dimethylnitrosamine,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藤黄酸对大鼠HSC-T6及人HSC-LX2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其分子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腹腔注射DMN的方法,建立化学损伤性动物肝纤维化模型。给予大鼠口服藤黄酸(5、10 mg/kg),直至造模结束。检测了大鼠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
目的:肿瘤是指在体内外多种致癌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自身生长的正常调控,并随之发生多次遗传突变,导致细胞克隆性异常增生,并逐渐向周围正常组织侵染而形成的恶性病变。蛋白质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有机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复杂多样的空间化学结构决定了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体内外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蛋白质功能结构及表达的异常,将导致生命体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肿瘤。因
目的:探讨随机对照年龄为19-22岁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大脑白质 FA 值(fractional anisotropy,部分各向异性指数)和 MD 值(mean diffusivity,平均弥散率)是否存在差异;发现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系谱早期阶段存在白质病变可能部位;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早期发育异常假说”提供科学依据。对象:选取大连理工大学一年级男生1100人,在知情同意下填写MMP
目的1.探讨肺磨玻璃密度影(GGO)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亚型、免疫组化之间的相关性。2.分析肺磨玻璃密度影(GGO)的病理亚型与免疫组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1收集资料 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45例,直径≤3cm,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上表现为GGO的患者的影像学、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1.2分组 按病理亚型分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原位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