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慢性炎症、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而死亡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则与其复发和转移有关。因此,抑制结直肠癌的增殖、侵袭及转移已经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多种重要作用,包括调节与肿瘤相关的血管形成、刺激宿主对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趋化与肿瘤相关的白细胞向靶向位置浸润等。而在趋化因子受体体系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类型的受体,被称之为非典型性趋化因子受体(atypical chemokine receptors,ACR),与大多数“典型”的趋化因子受体不同,ACR不偶联G蛋白以及大量信号转导分子,不引起任何信号转导,而是通过特异性结合与其相应的趋化因子并使其降解来发挥多种重要作用。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 antigen receptor for chemokines,DARC)属于非典型性趋化因子受体的一员,能特异性结合和清除一些促血管生成的趋化因子,从而干扰了肿瘤血管的生成,达到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等作用。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检测DARC与其配体CCL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DARC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及其与转移的关系,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由于大量文献已经证实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对结直肠癌有抑制其生长及转移等作用,故我们分别应用这两种抗肿瘤药物干预结肠癌细胞HCT-8,观察药物处理后DARC与其配体的表达情况,以此探究药物可能的作用机制,为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寻找新的途径。方法:1.收集结直肠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以及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DARC及其配体CCL2的表达水平。同时将结直肠癌组织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中DARC的表达情况。2.常规培养结肠癌细胞HCT-8,应用不同浓度的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对其进行干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DARC及其配体CCL2在不同药物不同浓度干预下的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结直肠组织中DAR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P<0.01),CCL2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较结直肠癌组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ARC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T-PCR以及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DARC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癌组织(P<0.05),CCL2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Western-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1)经紫杉醇干预结肠癌细胞HCT-8后,DARC表达增强,且以高浓度组更为明显。CCL2则呈相反趋势。(2)经5-氟尿嘧啶干预HCT-8后,DARC表达有所增强,且以低浓度组更为明显。CCL2则呈相反趋势。结论:1.与正常结直肠组织相比DARC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并且DARC在淋巴结转移组中表达下调,说明DARC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转移进程,由此DARC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标记物应用于临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理论基础。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CL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提示DARC可能通过竞争性结合趋化因子CCL2,从而降低其生物学活性以抑制肿瘤生长与转移。3.结肠癌细胞HCT-8经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分别处理后,DARC表达明显升高,而CCL2水平明显下降,结果提示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可能通过调节DARC与CCL2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该结论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