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观察健脾祛痰法对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9,FGF19)血清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正常与脾虚痰浊型高脂人群、中药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并测定中药复方主要活性成分(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及精炼方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的含量,以明确健脾祛痰法降脂的临床疗效,探究健脾祛痰法发挥降脂疗效的有效中药成分及生物学机制。2.观察健脾祛痰法对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的血脂水平,肝脏脂质沉积变化,脂质代谢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血清结合型胆汁酸含量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基于肝-胆汁酸-肠菌轴进一步探讨健脾祛痰方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临床研究: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纳入非血脂异常及脾虚痰浊血脂异常受试者共计240例,按照就诊顺序完全随机分为非血脂异常组、血脂异常组、中药复方组和精炼方组,每组60例。所有组别均予健康宣教,非血脂异常组和血脂异常组不予其他干预,中药复方组予中药复方颗粒剂100ml日三次温水冲服,精炼方组予精炼方颗粒剂100ml日三次温水冲服。所有组别干预8周。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定患者中医证候疗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受试者血清FGF19的表达水平,16S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受试者粪便标本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中药复方和精炼方颗粒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含量。2.基础研究:实验动物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24只。首先将大鼠按照体重进行标记,然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高脂饲料组(18只)。造模方法采用目前公认的高脂饲料喂饲造模法,评价模型成功后,将造模成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6只)、中药复方组(6只)、精炼方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予经口灌服生理盐水,中药复方组予经口灌服中药复方颗粒剂,精炼方组予经口灌服精炼方颗粒剂,干预4周。实验结束时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及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ibroblast Growthfactor Receptor 4,FGFR4)、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7α-Hydroxylase,CYP7A1)、小异源二聚体伴侣(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及肠道组织中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FGF15)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并且使用高通量靶标定量检测各组大鼠结合型胆汁酸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GCA)、甘氨鹅去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GCDCA)、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TCA)、牛磺酸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TCDCA)、牛磺-β-鼠胆酸(Tauroβ-Muricholic acid,T-β-MCA)的含量变化,16S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情况。结果:1.本次共入组受试者240例,按照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最终纳入非血脂异常组60例,对照组55例,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各58例。观察过程中,中药复方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发生(5例胃胀,1例胃痛,可自行缓解),精炼方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5例胃胀,半小时后自行缓解)。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便常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改变。2.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经中药复方及精炼方治疗后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血脂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显著优于血脂异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复方组有效率稍高于精炼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药复方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高于精炼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Fgf19含量均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脂异常组患者健康宣教后外周血中Fgf19含量稍有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4.脾虚痰浊型高脂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减弱(p<0.05),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显著(p<0.05)。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患者用药后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明显升高(P<0.01),各分类水平物种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显著(P<0.05),且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较用药前更高。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菌属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肠球菌(Enterococcus)的丰度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复方组用药后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菌群平衡有所恢复。5.中药复方可能通过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活性成分发挥降脂作用,7种有效成分之间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绞股蓝皂苷A含量最高,姜黄素含量最低。精炼方可能通过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发挥降脂功效,3种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中药复方,其中绞股蓝皂苷A含量最高,而黄芪甲苷含量最低。6.中药复方组大鼠血清TC、TG水平较用药前显著降低,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LDL水平较用药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HDL水平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精炼方组大鼠血脂TC、TG、LDL水平较用药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HDL水平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复方组、精炼方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脂质沉积情况较模型组减轻,肝细胞形态有所恢复。7.中药复方和精炼方组大鼠FXR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肠道FXR、FGF15及肝脏FXR、FGFR4、SHP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CYP7A1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复方组和精炼方组的结合型胆汁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β-鼠胆酸、牛磺胆酸)浓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9.高脂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所减弱,菌群结构失衡。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大鼠较模型组样本间差异明显,菌群丰度多样性升高,各分类水平物种组成比例发生变化,其中中药复方组大鼠肠道益生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模型组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更高,肠道菌群平衡有一定恢复,以上结果与临床实验结果一致。同时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微生物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肠球菌(Enterococcu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丰度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健脾祛痰法能够显著降低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TC、TG、LDL水平,改善患者中医证候。2.中药复方可能通过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活性成分发挥调节脂质代谢作用,精炼方可能通过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发挥调脂作用。3.精炼方在临床降低血脂水平方面与中药复方疗效相当,而中药复方在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及促进患者肠道益生菌生长方面优于精炼方。4.健脾祛痰法可以调节高脂大鼠血脂水平,改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减少肝细胞内脂滴的产生。5.健脾祛痰法能够恢复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调整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下调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菌属的丰度,升高调脂相关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改善患者肠道菌群。6.健脾祛痰法能够下调结合型胆汁酸的浓度,调节FXR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抑制FXR通路的负反馈作用,促进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的代谢过程。7.健脾祛痰法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抑制FXR信号传导通路以纠正血脂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