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使女的故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445670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是最具盛名的加拿大作家之一,拥有“加拿大文学皇后”之称的她在许多方面都作出了极大贡献,所以不仅在加拿大而且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阿特伍德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作品,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面对生态危机,她重新思考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尤其女性与男性的关系。阿特伍德的作品中充满了生态思想以及女性主义的思想,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女性意识。本文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使女的故事》。生态女性主义由奥波尼首次提出,并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是由女性主义和生态主义结合而成的。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人类优于自然、男性优于女性的父权制思想体系,强调了在男性的统治下,自然和女性的亲近感以及认同感。本论文描绘了基列共和国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大主教们对女性—使女们的压迫。面对大主教们的暴力统治,使女们尤其是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向男性发出大胆的挑战;大主教们对大自然残酷的掠夺,促使自然对人类展开疯狂的报复;但是自然和女性在男性的统治下却保持着亲密关系,相互之间更加亲近,同时这部作品呼吁人们应该建立一种男性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的新型关系。论文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第二,关于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以及她的主要作品。第三,介绍了选题意义。第四,关于整篇论文的结构。第二章是文献回顾以及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使女的故事》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二是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理论的相关内容以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生态女性意识的形成。第三章分析了基列共和国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与使女们的对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了受害的使女们,二是使女们意识的觉醒,分为公开反抗的使女们和默默反抗的使女们。第四章分析了基列共和国中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与自然的对立。这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自然的受害者地位,主要从男性对自然的统治以及高科技带给自然灾难两方面分析。第二部分关于自然的报复,带给人类生育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第五章分析了自然与女性的和谐关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与使女们的亲密关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自然与女性作为男权社会的他者的地位以及原因。最后是结论部分,将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指出了作者的期望。阿特伍德描绘了一个男性残暴压迫自然和女性的未来世界,以此来提醒人类应该珍爱自然、尊重女性,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妇科门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妇科门诊患者4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40例,对照组:常规门诊分诊导诊;观察组:在常
新自由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造成了教育的不平等。教育不平等是一种现实存在,比如,高中被分化成了升学型学校和"指导困难学校"("底层学校"),神奈川县的某"指导困难学校"就是一
目的:检测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中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以及p73基因第2外显子第4位和第14位碱基位点多态性分布,探讨p73基因及p53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致癌机制中
苏童被文学评论界誉为先锋派小说作家的领军人物,其作品有着非常独到的特点,擅长细腻唯美的人性描写,以华丽诡异的想象力和流畅的叙事风格著称。苏童以对现实冷静、本真的理
最近,具有动态受阻尿键(HUBs)的聚脲有可能成为经典的聚丙烯酸酯,聚酯或聚氨基酸药物递送纳米系统的有前途的替代品。在癌症治疗中,纳米系统的生物降解性对于实现封装药物并使其有效释放到所需组织中是非常重要的。过早的生物降解会产生无效的控制释放。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聚脲聚合物的水解进行了研究,制备了含有四种不同基团的聚脲聚合物。将聚合物在预定的时间点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获得他们的数均分子量(M_
采用参与性乡村评估法对海南省中南部山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农地景观、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都有减少的趋势,且经
氮-空位(NV)色心作为金刚石中的一种发光点缺陷,具有荧光强度稳定、电子自旋相干时间长等特点。它被广泛的用于量子计算、纳米尺度的磁场探测、微纳光学、生物标记等方面的研
针对晶圆生产过程中晶圆图数据角度与维度多样性和数量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对抗生成网络的晶圆图缺陷模式识别方法。设计了Radon变换,实现了数据多角度的统一;采用重采样
为缩短芹菜热风干燥时间并保持其色泽,研究了热风干燥温度对干燥时间及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但对其色泽无显著影响。根据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芹菜
鸦片战争之后,通商口岸作为窗口,开风气之先,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实践首先在通商口岸出现,教会学校、新式学堂和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等新生事物首先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继而向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