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栻与朱熹哲学思想之歧见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从本体论、中和问题、仁之说等方面考察张栻和朱熹哲学思想上的差异性,并由此而透视出二者思想的交流与融合。第一章《绪论》:阐释了论文选题的缘由,简要回顾了既往关于朱张哲学思想差异的研究成果,并说明了论文撰写的方法与史料的取材与整理。第二章《本体之歧》:主要以张拭为中心阐述了朱张二人在太极动静,道器先后等问题上的认识不同点,并由天道降及人道,又介绍了二者在理、心、性等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上的不同理解,太极与道、性与理只是侧重点不同,心则是根本的分歧。第三章《中和之辩》:主要以朱熹为中心论述了朱张二人在未发已发问题上的不同认识,并由此产生了了二者在工夫修养方法上的不同态度,最终前者达成一致,后者分歧依然存在。第四章《仁之缴纷》:主要从朱熹和张栻的互动中探讨了朱张二人关于仁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求仁的方法存有的不同看法,最终二者经过辩难达到最大程度的共识。第五章《结语》:总结了朱张哲学思想差异的主要内容,简要阐明了二者形成此种差异的原因,并说明二者思想同大于异,求异是为了彰显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学问之道。
其他文献
宋代宦官虽广泛预政,却没有出现严重的“阉祸”。究其原因,在于君臣对宦官预政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南宋宦官虽然不像北宋那样广泛干预各种军事活动,但在干预朝议、典掌库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但目前学术界尚缺乏对此事件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拓新意义。 本文主要选取江苏省为研究重点,以实证
首次对水力压裂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是Grebe和Stoesser(1935),主要是向碳酸盐岩储层注入酸液来提高产油量。20世纪40年代晚期.随着含油砂岩水力加砂压裂的出现,酸化压裂工艺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