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宦官虽广泛预政,却没有出现严重的“阉祸”。究其原因,在于君臣对宦官预政采取了有效的防范措施。南宋宦官虽然不像北宋那样广泛干预各种军事活动,但在干预朝议、典掌库务及各种差遣中,仍表现很活跃。综观两宋,君臣对宦官预政的态度是既抑制又利用。君主出于防范文臣武将的目的,派遣宦官担任各类差遣,而朝臣则看中宦官的有利地位,对其进行拉拢,宦官既需要君主的恩宠,也需要权臣的庇护,因而对他们谄媚逢源。但当宦权过度膨胀时,君臣又会对其进行抑制。在战乱及不同的政治环境下,宦官权势在南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如南宋初期,宦官因遭攻杀而权势大减;建炎以后,宦官权势随着政权稳定而复炽;理宗时期,君主昏庸、奸相当道及宦官乱政,宦官在担任差遣、干预朝议及人事任免等方面均为前代难以企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宦官权势达于整个南宋的顶峰。但总体来看,宦官的权势还是明显被削弱了。当然,这是放在两宋宦官的视角中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从出任兵官数量来看,北宋宦官数量较多且有总领一路军财事务的大宦官,而南宋在这方面是无法比拟的。从差遣看,南宋宦官在治狱、治河等方面的活动少见于记载。通过对宦官预政不同角度的解析,比较南宋宦官与北宋甚至汉、唐宦官的不同,可以揭示南宋宦官预政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南宋宦官预政所造成的危害是有限的,没有超出皇权约束范围;南宋宦官品阶体系独立,成为裁抑宦官势力的有效举措;宰执大臣及台谏官员在防范宦官乱政方面作用明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