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洎河流域史前遗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g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洎河流域位于中原腹地,包括新密、新郑的大部分区域以及长葛和鄢陵的北部,位于淮河流域的北端,是连接淮河上游和黄河中游两大史前文化区的重要地带,近年来逐渐被学界所关注。本文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结合环境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域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聚落形态及社会经济状况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双洎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总结了史前考古发掘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和意义。第二章通过选取该流域及邻近地区的典型遗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典型遗址进行分期,在遗址分期的基础上对该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性质、特征、类型及年代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典型遗址和典型器物组合,将双洎河流域史前遗存分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河村五期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四个阶段。第三章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双洎河流域史前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首先对各典型遗址的遗迹现象进行分析,考察单个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布局,其次对不同时期该流域诸聚落的地理位置、海拔、面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探讨同时期不同聚落的规模和相互关系,以得出该流域聚落分布的时空特征和规律性。第四章论述了该流域史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内容涉及农业、渔猎与采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方面,认为其在史前不同时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生业经济还是手工业经济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走向成熟的过程。第五章为结语,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双洎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双洎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更迭以及揭露出来的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都是该地区史前社会的直接反映,其位于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区,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一个缩影,通过了解该区域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对于探讨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都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为了对羊粪中消化道线虫虫卵进行准确计数,试验采用单、双层医用纱布对羊粪液进行了过滤,利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羊粪中虫卵进行计数,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了单、双层
人类的发展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鲜花铺路的,灾害、疾病、战争、犯罪等一系列的由自然或人为造成的伤害、困苦贯穿了几乎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进入近现代之后,两次世界大战
殷墟甲骨文中记载有关祭祀的内容特别多,祭名祭法作为祭祀的名称与方法,在商代祭祀中起着关键作用。花园庄东地(以下简称花东)H3新出土的一批“子”姓非王卜辞(以下简称“子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重点论述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中的应用,并以中岳汉三阙数字化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归纳其数字化工作方法与流程。首先是对选题意义的说明;数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具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独特见证。“笔砚精良,人生一乐”,自六千年前发轫之始,砚便伴随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经济和审美意识
石灰质文物因自然因素长期作用容易发生风化,主要表现形式为泛盐、片状剥落、粉化、沉积物污染及人为破坏等。本文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
约翰·古纳·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瑞典著名地质学家,1914年5月,应当时北洋政府的邀请,首次来中国担任农商部矿政司矿政顾问一职,负责调查煤铁等矿产资
自春秋以下,至战国时代,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经济的改革浪潮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的农作物是粟(稷)和麦,但是粟在先民的食物结构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
民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是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壮大离不开科学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实现民营石油工程技术服务
宋金元时期,陶瓷枕作为实用器和冥器流行于中国南北各地,尤其以磁州窑系陶瓷枕存世数量为多。文字枕虽然含括在陶瓷枕的发展序列之中,但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学、艺术信息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