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洎河流域位于中原腹地,包括新密、新郑的大部分区域以及长葛和鄢陵的北部,位于淮河流域的北端,是连接淮河上游和黄河中游两大史前文化区的重要地带,近年来逐渐被学界所关注。本文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结合环境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该区域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聚落形态及社会经济状况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双洎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总结了史前考古发掘和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和意义。第二章通过选取该流域及邻近地区的典型遗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典型遗址进行分期,在遗址分期的基础上对该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性质、特征、类型及年代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典型遗址和典型器物组合,将双洎河流域史前遗存分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河村五期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四个阶段。第三章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双洎河流域史前不同时期的聚落形态,首先对各典型遗址的遗迹现象进行分析,考察单个遗址的聚落形态及布局,其次对不同时期该流域诸聚落的地理位置、海拔、面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探讨同时期不同聚落的规模和相互关系,以得出该流域聚落分布的时空特征和规律性。第四章论述了该流域史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内容涉及农业、渔猎与采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方面,认为其在史前不同时期经历了明显的变化,无论是生业经济还是手工业经济都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走向成熟的过程。第五章为结语,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双洎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双洎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更迭以及揭露出来的遗存所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都是该地区史前社会的直接反映,其位于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区,是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的一个缩影,通过了解该区域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对于探讨中原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