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留余吾战国至两汉时期人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 : 10次 | 上传用户:wenp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春秋以下,至战国时代,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经济的改革浪潮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主要的农作物是粟(稷)和麦,但是粟在先民的食物结构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历经西汉,至东汉时期,小麦的种植才得到推广和普及,C3类植物小麦渐渐的取代粟成为人们主要的粮食作物。本次试验所选择的是位于山西东南部,隶属于长治市的屯留余吾墓地。山西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关于古时山西农业的发展考古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由于其复杂的地理环境特征,全境农业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因此对于局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特殊性的研究还不够。本文通过分析屯留余吾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希望可以为山西东南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科学数据。上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在全国多处选择考古遗址骨骼样品进行C稳定同位素分析,由此对全国不同区域先民的食物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说明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在获取先民食谱以及研究农业起源和传播等问题上的重大意义。本文对屯留余吾墓地出土的人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屯留余吾墓地年代跨越较大,主要分为战国至两汉和明清两个大的阶段。这次实验的样品,主要选自战国至两汉时期。其中战国时期居民的δ13C值均值为-9.7‰士1.6‰(n=6),两汉时期先民的δ13C值均值为-10.4‰±1.3%o(n=15),两者的均值都比较接近于C4类植物δ13C值的标准平均值,说明这两个时期的先民都是以C4植物—粟作为其主要的粮食作物,这两个时期先民的食物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转变。战国时期居民δ15N值的变化范围为7.9‰~9.5‰,两汉时期先民的δ15N的变化范围为5.3‰~11.4‰,暗示两汉先民较战国时期先民的肉食来源差异更大,而且从实验结果不难发现,两汉时期先民的肉食摄入量较战国先民普遍较高。总体来说,屯留余吾先民在获取植物性食物资源方面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但人骨中的高蛋白含量暗示了先民对肉类资源的摄入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时的农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家畜饲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战国至两汉时期先民食谱在整体上是符合整个北方地区的发展趋势的,但是,东汉时期先民食物结构中C4类植物的比例均有些许的下降,这种现象应与东汉时期小麦的普及推广密切相关,但小麦种植并未在这一地区得到广泛地推广,其存在的滞后性当于晋东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形特征以及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措施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2014年对于枯河流域田野调查主要是采取踏查的方式在枯河流域下游南岸进行,调查中共发现了车庄遗址、点军台遗址、平咷城遗址、代庄遗址、唐岗水库遗址及竖河遗址等八个主要
背景:根据既往文献报道,酒精使用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共患障碍之一,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罹患酒精使用障碍的比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精神分裂症共患酒精使用障碍往往导
灰坑包含了很多古代人们有意或无意留下的物品,如陶器、动物骨骼、植物根茎等。正因它包含大量的遗物,使得对灰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灰坑的地位也从以前的可有可无的地位上升
为了对羊粪中消化道线虫虫卵进行准确计数,试验采用单、双层医用纱布对羊粪液进行了过滤,利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羊粪中虫卵进行计数,采用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了单、双层
人类的发展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鲜花铺路的,灾害、疾病、战争、犯罪等一系列的由自然或人为造成的伤害、困苦贯穿了几乎整个人类历史。尤其是进入近现代之后,两次世界大战
殷墟甲骨文中记载有关祭祀的内容特别多,祭名祭法作为祭祀的名称与方法,在商代祭祀中起着关键作用。花园庄东地(以下简称花东)H3新出土的一批“子”姓非王卜辞(以下简称“子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重点论述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中的应用,并以中岳汉三阙数字化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归纳其数字化工作方法与流程。首先是对选题意义的说明;数
砚,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具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独特见证。“笔砚精良,人生一乐”,自六千年前发轫之始,砚便伴随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化、经济和审美意识
石灰质文物因自然因素长期作用容易发生风化,主要表现形式为泛盐、片状剥落、粉化、沉积物污染及人为破坏等。本文利用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
约翰·古纳·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瑞典著名地质学家,1914年5月,应当时北洋政府的邀请,首次来中国担任农商部矿政司矿政顾问一职,负责调查煤铁等矿产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