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民居环境中人文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以郪江古镇为例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snsd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镇经过了几千年物质和文化的积淀,形成了其独有的人文社会环境,是人类聚落的宝贵遗产,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古镇的人文景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传统古镇的建筑陈旧,并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步伐,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由于商业开发,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古镇焕然一新,然而人居环境的改善面临一种新的挑战,本文针对古镇民居环境中“人文景观”的复辟和掠夺,所造成的人文景观质量的下降以及“伪文化”吞噬传统文化的现象,提出探索性的应对方法。文章首先对古镇民居环境的生长发展规律作了分析,深入研究了古镇的平面布局、空间布局、街巷空间、节点空间等风貌要素,归纳出古镇人居环境中人文景观的基本特征。  本文重点选取川西典型的郪江古镇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郪江古镇的风貌现状、人居环境保护与恢复意向的调查,对郪江古镇的人文景观保护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原因,提出具体的保护与发展措施,研究传统民居环境人文景观的未来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重点探讨了复杂系统产生、发展、演化的问题。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系统同样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论文将自组织理论与社区更新实践结
小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次生动力。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如何以小城镇自身的资源为基础,寻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匹配发展模式,是促进小城镇人口、社会、
社会在发展,人的生活行为和居住需求也会发展和变化,城市的既有住区更需要通过更新和改造以适应变化。但是,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长期的浮躁心态和“集权”意识形态的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结合实际、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对城市新城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产城一体的新城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研究。  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论文的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透水路面以及大量建筑物的增多,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地表雨水径流增大,面源污染物随径流排入受纳水体,加重了城市河道的污染。雨水花园便作为最佳雨洪管理
本文从安徽地区城市的地域文化及城市特色要素出发,在认识其本质结构及两者关系的前提下结合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城市地域文化缺失是导致城市特色丧失的最为本质的原因。所以传
本文以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象限的万安山为例,对其景观格局及优化进行研究。第一,从洛阳市万安山的实地调研入手,查阅关于城市边缘区以及景观生态规划的相关文献、研究著作,并收集关
重庆独有的人文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蕴育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同时形成了重庆山区城镇独有的空间形态特征,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对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尤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建设中忽视地域文化的重视,农村新建区地方特色缺失,传统村落空间日益消逝。如何避免千村一面的农村建设,延续农村地域传统特色就显得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乡镇公共空间与乡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