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灾后乡镇公共空间的变迁及整合设计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angyun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乡镇公共空间与乡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还真实的体现着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2008年“5.12”汶川地震使四川人民的家园受到重创,但也给四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建立良好的乡镇公共空间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绵阳市乡镇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资料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研究了绵阳市乡镇公共空间从灾前到灾后的变迁状况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街巷空间、广场空间、游园绿地空间、集市空间、民俗空间、防灾空间”六个方面分析了“特大型乡镇、大型乡镇、中型乡镇、小型乡镇”的公共空间资源配置现状和乡镇居民对于该地公共空间配置的期望,并且根据汇总总结出的“乡镇公共空间特征评价标准”对调研乡镇的公共空间进行打分,评比出“优、良、中、一般、差”五个等级;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整合绵阳市乡镇公共空间的目标、原则和策略,并总结出乡镇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优化整合建议和乡镇公共空间特征优化整合建议,希望能够对山地地区的乡镇在公共空间方面的建设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城市更新乃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其更新与发展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城市老旧社区虽以其丰富的街巷空间著称,但随着时间
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重点探讨了复杂系统产生、发展、演化的问题。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系统同样具有复杂系统的特征。论文将自组织理论与社区更新实践结
小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次生动力。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如何以小城镇自身的资源为基础,寻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匹配发展模式,是促进小城镇人口、社会、
社会在发展,人的生活行为和居住需求也会发展和变化,城市的既有住区更需要通过更新和改造以适应变化。但是,在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长期的浮躁心态和“集权”意识形态的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结合实际、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对城市新城建设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产城一体的新城模式,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研究。  首先,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论文的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透水路面以及大量建筑物的增多,改变了城市的下垫面,地表雨水径流增大,面源污染物随径流排入受纳水体,加重了城市河道的污染。雨水花园便作为最佳雨洪管理
本文从安徽地区城市的地域文化及城市特色要素出发,在认识其本质结构及两者关系的前提下结合现状分析,提出当前城市地域文化缺失是导致城市特色丧失的最为本质的原因。所以传
本文以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象限的万安山为例,对其景观格局及优化进行研究。第一,从洛阳市万安山的实地调研入手,查阅关于城市边缘区以及景观生态规划的相关文献、研究著作,并收集关
重庆独有的人文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蕴育了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同时形成了重庆山区城镇独有的空间形态特征,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对重庆历史文化遗产,尤
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建设中忽视地域文化的重视,农村新建区地方特色缺失,传统村落空间日益消逝。如何避免千村一面的农村建设,延续农村地域传统特色就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