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光伏电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 :郭江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orld5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会对电网造成一定的影响,含光伏电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不但可以改善这一问题,而且有利于节能减排,但光伏充电站内电动汽车的充电功率和光伏电源的发电功率均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站内电动汽车的无序充电会造成光伏发电的浪费并且会对配电网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实现光伏充电站内光伏发电的就地消纳、减少电动汽车无序充电负荷对的电网的影响,需要提前一天对站内的光伏发电功率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引导用户有序充电。本文以河南豫北地区某高校待建的光伏充电站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含光伏电源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优化策略。首先,提出了两种光伏发电功率组合预测模型。分别构建以线性核函数、多项式核函数、高斯径向基核函数为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作为组合预测模型中的单项模型,再分别利用BP神经网络和深度信念网络对三种单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组合优化输出,并进行了算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和深度信念网络的光伏发电功率组合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最高为15.50%,相较于其它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因此选择该模型对光伏充电站内的光伏发电功率进行预测。其次,根据光伏发电功率的预测结果,提出了有序充电优化策略。以各时段充电价格差和各充电时段的峰谷平属性为自变量,电动汽车充电功率为因变量,建立了有序充电功率模型。以有序充电功率能够有效的跟踪光伏发电的预测功率为目标,以充电价格、配电容量、充电价格差等条件为约束,采用遗传算法对次日各时段的最优充电价格差和时段属性进行了求解,然后计算出次日各时段的最优充电价格。并进行了算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通过该策略能使光伏充电站内光伏发电的消纳率达到99%。最后,为了将本文方法应用于实际中,设计了光伏充电站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本文所提的相关方法嵌入到平台中,并对平台的构架及软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设计。通过本文的充电优化策略,为河南豫北地区某高校待建的光伏充电站及同类型的光伏充电站将来的运营模式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强大动能,但随之而来的安全威胁和隐私保护问题却带来了新的挑战。人的身份安全与生活息息相关,诸多日常安保场景都对身份的精确识别有着迫切的需求。当今数字化社会环境需要安全、普适性强、隐私性好的身份识别技术来实时验证个人身份。本文从人体运动产生的微多普勒信号出发,对基于雷达信号的身份识别方法展开研究,针对小样本数据身份识别、短时窗样本身份识别、身份与动作联合
“没有任何国家,在未实现乡村现代化的前提下,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值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机;也是脱贫攻坚进入“后扶贫时代”,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奋进时期;更是处于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转段契机。可以说,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放眼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站
学位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结合了环境感知、无线通信和数据处理的自组织网络,具有成本低、布网快速、可远程监控和大规模组网等特点;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海洋环境以及其物理特性进行观测,对于海洋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往往通过复杂的多跳路由机制进行组网,由于海上无线电波传播复杂,单跳传输的距离通常较短,且会存在组网可靠性差等问题,影响了海洋无线传感器网络发挥作用。因此,针对海洋
学位
九国租界的建设给天津带来了大量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但历经数次战争、自然灾害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建设等各类事件,已有大量建筑被损毁或拆除。随着学界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消失的天津近代建筑作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亟待整理与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搜集大量文献资料,正向整理对天津近代建筑造成破坏的大事件和部分消失的建筑,梳理出部分大事件;通过对建筑消失原因的调查与分析,进一步反向推演,补充完善大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问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球的共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聚集地,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老旧住区因建设年代较早,节能标准和节能手段均较为落后,无论是住宅室内保温隔热,还是住区外部环境都不理想,无形中增加了碳排放量。同时老旧住区由于房屋条件老化,住区环境较差,难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面临更新改造的问题,在更新过程中又需经历材料
针对四川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下,水分亏缺限制根系氮吸收,导致产量低、水氮素利用效率低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于2016-2018年在西南典型丘区四川仁寿县,在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方式下,开展秋闲季秸秆覆盖(不覆盖NM、免耕覆盖SM)和施氮量(不施氮N0;正常施氮CN:180kg/hm~2;减氮RN:120kg/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探究秸秆覆盖与施氮量对土壤水热平衡、氮素平衡、根系构型、干物质积累、
可展结构以其具有大折展比、便于运输存储等优势,在卫星天线、太阳翼、星载雷达和太空望远镜等众多空间结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各种空间设备向着大型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对性能优良的可展结构的需求与日俱增。设计具有高可控性、大收纳率的可展结构,对开发性能优良的航天设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空间可展设备所应用的天线按照工作面形状可以分为平面和抛物面两类,鉴于其通常是由一些基本单元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构建而成,本
从煤矿监测的实际情况来看,CO气体在矿井内来源复杂,现场监测到的CO气体并不是全部因为煤自燃而产生的,所以才会出现作业空间CO浓度异常超限但煤并未自燃情况。因此研究采煤作业空间多源CO气体的具体来源及其释放规律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西安、平顶山和青海的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为研究对象,完善前期自制的测试系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多源CO气体分类分源测试技术,制定了一套标准的分类测试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