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多维度的语篇分析框架,批评话语分析结合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语篇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分析,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机构和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批评话语分析是研究政治语篇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解读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四篇政治演讲,探究两位候选人如何利用话语来实现其政治目的。论文主要采用了Thompson的深度阐释学的方法论框架,从社会历史分析和文本分析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和语篇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奥巴马政治演讲的说服力所在。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对社会历史进行的语境分析上,通过探究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意识形态的异同,本文发现麦凯恩作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其演讲带有明显的美国保守主义色彩,而奥巴马的演讲则延续了美国自由主义话语的特点。意识形态对两党总统候选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话语焦点和外交思想上。在话语聚焦上,麦凯恩的演讲关键词为“country”,“fight”等,突出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彰显自己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丰富经验,属于排斥性话语;而奥巴马则着重使用“promise”,“change”等字眼,援引美国梦,强调变革,凸显自己作为新生代政治领导人的特点,体现了话语的跨越性和包容性。在外交思想上,麦凯恩的演讲强调美国利益,推行单边主义,属于消极性话语;而奥巴马更重视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属于积极性话语。2.在文本分析上,本文发现奥巴马的演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在形象构建上,奥巴马借助自己的跨文化、跨种族背景,积极构建一种多元化、跨越性的自我形象。相比较而言,麦凯恩的形象呈现则较为单一。奥巴马在演讲中整合美国精神、弥合种族分歧的宗旨,充分体现了整合性政治话语的特点,使其获得民主党内外人士的支持和赞同。在修辞策略上,奥巴马比麦凯恩更频繁、更多样化的使用互文、头韵和排比结构,以增强其演讲的理据性和连贯性。奥巴马经常在演讲中引用普通美国民众的小故事,拉近自己与听众的距离,增加演讲的亲和力。本研究还发现奥巴马曾多次在演讲中把自己与林肯和肯尼迪联系起来,通过诉诸权威以提高竞选声誉。在吸引听众策略上,丰富、具体的呼格使用使得奥巴马的演讲更具感染力。奥巴马还在演讲中大量使用设问句,引导听众接受他的政治观点。政治语篇以其说服性而著称。本文发现政治演讲要实现说服力,不仅要考虑文章本身的措辞,还要把语境跟具体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奥巴马的参选体现了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理论和政治主张的发展。作为新生代政治领导人,奥巴马的多元文化身份和平民主义政治观得到了大多数美国选民的认同。奥巴马的演讲具有整合性话语的特征,体现了话语的积极性和包容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有包容性的整合的多元文化更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而具有整合性话语特征的积极政治话语也更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