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图们江流域边境贸易变化及影响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清一代,清朝与朝鲜在图们江地区开展了长期的贸易往来,最初体现为宗藩朝贡体制下的互市贸易,主要包括两国商民为贸易主体的公市贸易,同时兼具私市贸易、马市贸易等形式,其实质是在宗藩朝贡体制下进行的边境贸易,这一时期公贸易是其主要贸易形式,贸易规模较小,对两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进入19世纪后半期,清朝和朝鲜相继在西方列强的侵扰下,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浪潮。在1882年前尽管两国在图们江地区的互市贸易受到了日本的威胁,但是仍在“宗藩朝贡体制”下开展互市贸易。至1882年,清朝与朝鲜在图们江地区的边境贸易不断遭受来自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冲击。为了维护传统的中朝宗藩朝贡体系,保护清朝作为宗主国在朝鲜的优势地位,因此清朝政府转变政治策略,一改保守的对朝政治政策,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和干涉,同时,经济上开始效仿西方国家,通过借鉴具备近代自由贸易色彩的通商章程条约来规范中朝边境贸易,《中韩商民水陆贸易章程》等章程条约的签订,正是传统宗藩朝贡下互市贸易的衰弱与新的近代自由贸易开启的典型标志,由此开始形成传统宗藩朝贡体制和近代条约体制共同作用下的双轨并行的互市贸易形式。这一举措是清朝巩固两国宗藩关系的基础上,对边境贸易做出的适时调整。一系列章程的签订标志着中朝贸易由传统的宗藩朝贡贸易向近代自由贸易转变的开始,对图们江地区的边境贸易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战败结束,清朝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这一条约既代表了中朝宗藩关系的终结,清朝失去了在朝鲜的政治优势,也为整个中朝贸易关系带来了变化,清朝财政独立局面被打破,中朝在图们边境贸易的形式也逐渐转变为商埠贸易为主。这一阶段的商埠贸易体现了两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平等关系,是完全在条约制度下展现了相对独立的国家间的近代化贸易形态,体现了宗藩色彩逐渐淡化、通商要素自由化、交易形式制度和规范化等特点,这意味着两国间的边境贸易关系开始向近代自由贸易关系转变。商埠贸易阶段虽然摆脱了宗藩朝贡体制的影响,但是还是面临被西方列强的瓜分和争夺的风险。
  从整体上看,图们江地区的边境贸易伴随着两国政治经济上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晚清时期,图们江边境贸易在由不平等条约到平等条约的环境过渡中,贸易关系也由传统贸易走向自由贸易,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和特征,对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中朝边境贸易发展对现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带来了诸多启示:一是中国应坚定边境贸易发展的决心,二是要采取实际措施进一步促进边境贸易合作。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状态;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中共形象的代表,其功勋彪炳日月,离开毛泽东谈党的创立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一大”代表也就与党的成立不可分离,那些参与“一大”且对共产主义事业始终忠诚的代表自然归入了党的创始人行列。回到历史的本真状态,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党的理论先驱蔡和森、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周恩来、北京共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并开始进行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并使全党沿着制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前进,教育和引导全党为维护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统领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毫不动摇地抓住政治建设保证了党的其他各项建设顺利进行。研究全民族抗战
学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武汉文艺的主基调是暗淡的,但是也有一些亮眼的色彩。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结构性的,是相对落后地区(武汉虽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镇,但是其现代化程度依然是不尽人意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综合病因交织的产物。首先是武汉地区的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都发育不够,从而拉低了武汉文艺的“天花板”,从根源上限制住了武汉文艺的发展空间。其次是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民族危机相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既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城市发动的一场意义重大的政治运动,也是对经济领域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制度变革。作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旨在对私营工商业的所有制变革,同步展开对“人”的改造,最终达到国家政治、经济与思想的统一,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多见诸于共和国史和经济通史这类大部头的著作中,主要还是立
学位
学位
阿拔斯王朝(750-1258)与唐王朝(618-907)分别是阿拉伯民族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作为当时世界的两大帝国,双方的交往非常密切,商贸活动沿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蔚然兴起。尤其是在9世纪,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造船技术的进步使两国的海上贸易颇为繁盛。阿拉伯商人来华购买的商品多以瓷器、丝绸、茶叶为主,其中瓷器作为一种兼具经济与艺术特性的产品深受追捧,9世纪内沙布尔与长沙的瓷器贸易即是其中一
学位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和伊朗有很多相似之处:两国同为文明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都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沿线国家、近代以来都遭受到西方国家的殖民入侵。在内忧外患背景下,中伊两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进行改革,开启了涉及政治、经济、思想等全方位的近代化进程,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西方近代教育的引入。在伊朗,西式教育的引入,滥觞于十九世纪中叶伊朗恺加王朝时期由王储米尔扎·阿巴斯发起的“Nezam-jadi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