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前武汉文艺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以《武汉日报》为考察对象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ia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武汉文艺的主基调是暗淡的,但是也有一些亮眼的色彩。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结构性的,是相对落后地区(武汉虽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镇,但是其现代化程度依然是不尽人意的)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综合病因交织的产物。首先是武汉地区的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化、产业化、市场化都发育不够,从而拉低了武汉文艺的“天花板”,从根源上限制住了武汉文艺的发展空间。其次是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民族危机相伴始终,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这就意味着,文艺知识分子们不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这组矛盾,还要直面民族与个人这组矛盾。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完美地平衡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矛盾,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才是常态。新诗体热则一拥而上写新诗体,国防文学热则一拥而上写国防文学,大都是些平庸之作,并没有什么文学上的价值。一些有才华的作家也因为思想上的困惑,限制了笔力,不能充分施展,殊为可谈。除此以外,武汉文艺界自身水平不够也要负重大责任,武汉文艺的各个领域在专业化、组织化上都严重缺位,而且他们自视过高,盲目地排斥市场行为,实际上是与现代化进程背道而驰。最后,严厉的政治管控也是限制武汉文艺发展的重要原因,武汉话剧事业的发展就深受其害。当然,暗淡的武汉文艺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那些真挚热爱文艺的人就是一抹亮丽的色彩,他们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虽然微小却不可忽视。
  第一章主要围绕文艺载体、文艺基础设施、文艺组织和文艺风格等内容展开,以宏观视角再现了三十年代武汉文艺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外在挑战。
  第二章主要围绕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右翼知识分子和左翼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展开,想要进一步研究文艺创作者的思想困惑与三十年代武汉文艺发展困境的深层次联系。
  第三章探讨的是导致三十年代武汉文艺出现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当局严厉的整治管控和不完善的市场环境,“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操作着武汉文艺这台“木偶戏”。
  第四章探讨的是三十年代武汉文艺的进步之处,主要围绕优秀青年作家、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联合等内容展开,以微观视角展现武汉文艺的另一面。
  
其他文献
明代嘉靖年间因天灾人祸和礼制需要,国家启动数次大规模营建工程。经费和物料是营建财政中两大必不可少的部分。营建经费包含前期对施工项目的预期花销估算和实际筹集经费两方面。营建经费预估由皇帝与专业官员总体统筹规划,对将次第开展的施工项目进行全方位花销的估算,是前期关键性的步骤之一。营建经费来源渠道广泛,主要有借支、收取地方库藏和加派三种。以工部内部调用别项银两为开端,走向多渠道多领域筹集银两以济工用之路
学位
会通河位于山东布政司,为元代所开漕渠,其开通使南北大运河正式连接起来,南北漕运从此全由水路。元代主行海运,会通河逐渐废淤。明洪武间黄河泛滥,冲决会通,会通河完全废弃。永乐间,在宋礼主持下重开会通河,修建闸座,会通河重新投入使用。明代会通河自徐州起北至临清,有近九百里,其间闸座星罗棋布,漕船如何高效迅速过闸成为首要难题,从漕船过闸的过程可窥见明代漕运机制具体运行的方式。本文的行文思路是首先介绍明代会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初状态;毛泽东作为中共领袖、中共形象的代表,其功勋彪炳日月,离开毛泽东谈党的创立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一大”代表也就与党的成立不可分离,那些参与“一大”且对共产主义事业始终忠诚的代表自然归入了党的创始人行列。回到历史的本真状态,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历史事实和历史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党的理论先驱蔡和森、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周恩来、北京共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非常重视并开始进行政治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并使全党沿着制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路线前进,教育和引导全党为维护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活动。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统领党的其他各项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毫不动摇地抓住政治建设保证了党的其他各项建设顺利进行。研究全民族抗战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