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寺庙园林主要由佛寺、道观、纪念性宗庙祠堂构成。其中佛寺和道观除宗教的功能性外其游赏功能也更强。杭州西湖寺庙园林起源自两晋时期,一直有“东南佛国”的美誉,在选址、造景、路线设计、植物搭配方面都具有突出而卓越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其具有适应不同阶层游客欣赏游览的丰富景观要素和空间容量,作为对公众开放的园林形式一直承担着为人们提供公共休息娱乐场所的功能。本文通过探究以西湖为中心的寺观园林形成的历史和承载的文化,从其公共空间的处理、宗教信仰与景观偏好的关系以及对不同宗教公共空间环境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挖掘西湖寺观园林的独有艺术特色和人本理念,为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分析过程与结果如下:首先,通过对西湖寺院的起源以及文化特点以及佛道两教的教义特点的剖析,从中探寻得到西湖寺庙园林呈现公共园林形式的必然性。佛道哲学宣传的“众生平等”等教义理念以及由于传教的需要对现实“天堂世界”的塑造,加上西湖环境中特有的湖山风光和人文气息使得西湖周围寺观园林呈现多元化,成为具有最为广泛受众群体的游憩活动空间。强盛的寺庙经济也使得西湖周围的园林景观得以维持。其次,文章以西湖寺观园林前导空间的形成、作用和营造为脉络,在对黄龙洞、灵隐寺、云栖竹径、虎跑寺、抱朴道院、老玉皇宫和紫云洞等典型的西湖寺观园林的分析比较之中,探究前导空间的组织形式、水体和植被设计方法。着重分析了西湖地区寺庙园林除宗教活动功能外的独特景观营造特点和可借鉴的公共园林空间营造方法。接下来文章对不同的宗教寺观中的附属园林做进一步分析。首先将西湖周围的佛道寺观园林与杭州市区的清真寺和教堂的公共游赏性质相比,结果较发现在宗教区域的开放性和园林空间塑造方面,佛道寺院园林具有更优美的公共赏玩空间。在与几乎出自同源的日本宗教园林进行比较时发现,日本园林多受净宗、禅宗园林影响,但是由于自身偏好微型安静的园林环境的特点使得其不具有广义上的公园性质,更适宜小众游览。在文章的结尾,总结了西湖寺观园林公共环境特点以及塑造方法,针对现代开放性公共景观设计提出一些可尝试的指导意见。在对寺观园林公共空间环境的探索中涉及到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如环境伦理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学等等跟游览主体相关的学科,希望论文能够为更加人性化和舒适的游览空间设计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