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中,结构分析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结构分析法以系统的结构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系统模型方程与其中的系统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系统所蕴含的结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故障诊断系统的故障可诊断特性。另外,该方法还可得出可用于设计残差的系统最小结构超定方程集(MSO sets),为系统故障检验、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以及故障容错控制等提出指导意见。然而,在现有的基于结构分析故障诊断的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9YFB1706501)——模型驱动的复杂产品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编号:2013AA041301)——基于MODELICA技术体系的复杂产品分析仿真软件研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中,结构分析法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结构分析法以系统的结构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系统模型方程与其中的系统变量之间的关联关系,揭示系统所蕴含的结构特性,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故障诊断系统的故障可诊断特性。另外,该方法还可得出可用于设计残差的系统最小结构超定方程集(MSO sets),为系统故障检验、故障诊断系统设计以及故障容错控制等提出指导意见。然而,在现有的基于结构分析故障诊断的研究与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获取系统MSO方程集的计算量较大;对系统的故障可隔离特性的辨识仍是基于故障的两两对比,这会导致大量的计算;在优化传感器配置方面,对添加传感器测量哪些变量才能有效提高系统故障可隔离特性,以及辨识基于故障可隔离特性完全一致的冗余传感器等问题没有深入探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在寻找MSO方程集方面,依据基于故障隔离的等价类性质,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提取MSO方程集方法。首先,对需要分析的高阶冗余度结构超定方程集(PSO sets)进行基于故障隔离的等价类分解,之后,通过每次去除两个不同的等价类方程集来加速降低中间过程PSO方程集的冗余度,直到产生所有的MSO方程集。该方法加快了求解进程,减少了计算过程中的高冗余度PSO方程集的计算量,为获取系统MSO方程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辨识系统故障可隔离特性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广系统模型的快速辨识方法。与传统的结构方法不同,本文将故障信号视为系统附加的未知变量,并构建增广系统模型作为研究对象。之后,仅对增广系统模型进行一次结构分解后,通过评估故障变量之间的计算依赖关系,可直接分离出部分可隔离故障,并且将系统所有故障方程进行分类,这大大缩减了针对不可隔离故障的搜索空间。然后在相应的无故障监控系统模型中,计算出对应于该搜索空间的所有结构链接方程集。最后,依据结构链接方程集的相应性质提取系统所有不可隔离故障子集,并以此为依据辨识出系统的故障可隔离特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较,该方法辨识系统故障可隔离特性效率高,计算量较小。针对传感器配置方面,本文研究了基于新增传感器的系统故障可隔离特性,重点分析了以增强故障可隔离特性为目的的添加传感器的有效性。本文首先对添加传感器前后的系统模型分别进行结构分解,明确所关注的故障所对应的故障方程是否仍处于同一个结构链接方程集中。之后,依据结构链接方程集性质,辨识出添加传感器测量哪些系统变量会对原有系统故障可隔离特性产生影响,从而可以将系统所有状态变量划分为三类变量集。最后,指出只有测量其中一类变量集中的某些变量才可使得两个原本不可隔离的故障可以相互隔离,从而能有效提高系统故障隔离特性以满足诊断要求。本方法通过缩小满足要求的可测量变量搜索空间使得整体计算量较小。在辨识系统冗余传感器方面,本文从多个相关联系统的故障可隔离特性完全一致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辨识系统冗余传感器的新方法。通过对系统模型的基于故障隔离的等价类分解,可以分离出系统的共有变量集。当去除该系统的某个(或某些)传感器后,新系统模型的共有变量集与原有系统模型共有变量集相同,那么前后两个相关联系统的故障可隔离特性也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原故障诊断系统中存在基于故障可隔离特性完全一致的冗余传感器。该方法为处理传感器优化配置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以上述的关键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分析的传感器优化配置方法。本文在四水箱原始稳定系统的基础上,添加不同传感器组来构建所有可能的监控系统,其中,这些传感器的选择受到约束条件的制约。之后,将这些系统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其结构特性,并依据本文之前的结构分析法推导出它们的故障可隔离特性,并将其与依据指定要求的系统故障可隔离特性相比较,提取满足要求的所有传感器配置方案。然后,从中寻找出数量最少的传感器组作为所求得的传感器优化配置方案,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其他文献
硅材料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具有较低的工作电位、丰富的材料来源,特别是高达3579 m Ah/g的理论比容量。但是在电池充放电循环过程中锂离子在硅材料中的反复嵌入/脱出会引起负极体积的剧烈变化,由此造成了硅负极结构破裂失效和固体电解液界面膜(SEI膜)反复再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导致了硅负极较低的库伦效率,不可逆的容量衰减和循环寿命的减少,极大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实际应用。
目的: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主要症状为多种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大量研究发现,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通路的异常是抽动症的主要病理基础,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亢进是其主要原因。针刺治疗抽动症疗效显著,但其机制尚未明确。本论文研究针刺治疗抽动症的机制,首先观察针刺对抽动症模型小鼠抽动行为的影响,探讨脑内多巴胺系统是否参与针刺治疗抽动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然后,探索化学遗传兴奋或抑制背侧纹状体
第一部分dMMR/pMMR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RC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将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与肿瘤生物学两个角度结合分析错配修复缺陷(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和错配修复完整(Proficient mismatch repair
MILD-Oxy燃烧技术耦合了富氧燃烧和MILD燃烧技术特点,兼具有碳减排和低NOx排放等优点,被誉为下一代富氧燃烧技术,极具发展前景。煤粉燃烧区别于气体或液体燃料燃烧的显著特征是煤焦异相反应,即煤焦会同时与O2、CO2和H2O发生反应。MILD-Oxy燃烧方式下,强烈的烟气卷吸降低了反应区内O2浓度,且烟气中CO2和H2O浓度高,这些都会导致煤焦的气化反应行为显著。因此,深入研究煤粉MILD-O
铝基复合材料水解制氢技术是在储氢和运氢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实现氢能广泛应用的有效途径。但该技术的高成本限制了其应用。对材料成分和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和对水解制氢副产物进行回收再利用是降低铝基复合材料水解制氢技术成本的有效方法。这对推动氢能技术发展、金属铝循环利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金属铝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少量多元”的方案,在铝粉中添加低熔点金属Ga和In、无机盐SnCl2和氧化物Bi2
苯并咪唑类(benzimidazoles,BMZs)杀菌剂是以苯并咪唑环为母体的一类内吸性广谱有机杀菌剂,其中最常应用的主要有苯菌灵(benomyl,BM)、多菌灵(carbendazim,MBC)、甲基硫菌灵(又名甲基托布津,thiopphanate-metyl,TM)以及噻菌灵(thiabendazole,TBZ)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广泛应用于蔬菜水果等多种作物,可防治真菌性病害等。研究表明苯
增材制造技术在制造领域引起颠覆性的技术发展,其中,电弧增材制造因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大尺寸制造的显著优势,使得该技术在船舶、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部件制造中得到了广泛研究。电弧增材制造构件面向实际应用前需要对其元素、缺陷、残余应力和晶粒进行全面、快速检测,而传统的检测技术通常需要对样品进行破坏性前处理,且表征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构件的检测需求。为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激光光/声多模态检测(Lase
研究背景:肿瘤微环境可以通过复杂的机制有效抑制肿瘤浸润CD8+T淋巴细胞的密度和效应功能,达到免疫逃逸的目的。近年来发现T淋巴细胞表达多种共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受体,包括PD-1、CTLA-4、TIM-3、LAG-3等,是肿瘤抑制浸润的效应T淋巴细胞的重要机制之一。免疫检查点PD-1/PD-L1阻断治疗被认为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最重要突破之一。然而由于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包括肿瘤微环
激光由于其良好的单色性和相干性,一直是研究物质结构的重要工具。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飞秒激光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基于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被观测到。高次谐波产生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现象。高次谐波产生一方面提供了获得更短的激光脉冲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更加精细的原子分子内部的结构信息。高次谐波通常被认为是来自于电子在强激光场作用下的电离加速回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子首先
近年来,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以超表面和微纳光波导为代表的光学微结构在亚波长尺度上对光的极限控制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类基于光学微结构的新型光学元件,可以通过局域地改变光场的振幅、相位和偏振等物理维度,实现对空间光场的高效控制;而各类片上光子集成器件,则可以通过引入光学微结构,实现对导波光的阶数、偏振等光模场性质的控制,进而实现片上光信息的传输、互联和处理。但是,许多微纳光子器件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