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识别是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的热点问题。面孔包含着性别、年龄、种族、情绪及社会类别等相关信息。面孔信息常被划分为构形信息与特征信息,对应着面孔的构形加工和特征加工两种方式。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是指个体对本族面孔比对不熟悉的异族面孔有更好的再认。已有研究发现,不同种族间存在稳定的本族效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的面孔也有一定的区别,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是否在不同民族间稳定存在,目前的结论还不尽统一,特别是蒙古族与汉族的面孔识别是否存在本族效应仍没有统一的答案。本研究主要探讨蒙汉族面孔识别中是否存在本族效应、蒙汉族面孔加工的方式是否存在区别以及面孔特征信息对蒙汉族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影响。研究一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被试类型(汉族被试、蒙古族被试)与面孔类型(汉族面孔、蒙古族面孔)为自变量,以辨别力指数、再认正确率及反应时为因变量,探讨汉族与蒙古族是否存在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结果发现,汉族被试识别汉族面孔的正确率及辨别力指数均显著高于对蒙古族面孔的识别,识别汉族面孔的反应时显著短于识别蒙古族面孔的反应时;而蒙古族被试识别两种类型面孔的正确率、反应时及辨别力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研究二通过操控面孔的特征信息,探讨特征信息对蒙汉族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影响。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运用眼动技术,记录蒙汉族识别面孔时的眼动轨迹,在探究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蒙、汉族在面孔识别时的眼动模式和加工方式是否不同;研究分为两个实验,实验2a以汉族大学生为被试,实验2b以蒙古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面孔类型:汉族、蒙古族)×3(变化类型:变化眼睛、变化颧骨、无变化)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眼动结果计算时将面孔划分为眼睛、鼻子、嘴巴和颧骨四个兴趣区。行为结果发现,识别无变化面孔时,汉族被试识别本族面孔的正确率显著高于识别蒙古族面孔的正确率;蒙古族被试未表现出本族效应。变化类型与面孔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变化眼睛时,汉族被试本族效应消失,蒙古族出现反转的本族效应。眼动结果发现,汉族与蒙古族被试均倾向于首次注视鼻子区域,首次注视眼睛区域的时间最长,说明蒙汉族被试对面孔的早期加工方式一致。汉族被试再认面孔时在眼睛与鼻子区域的总注视时间最长,其次是嘴巴,在颧骨区域的总注视时间最短;蒙古族被试注视眼睛与鼻子区域的总注视时间最长,其次是颧骨,在嘴巴区域的总注视时间最短,说明蒙汉族被试均蒙汉族再认面孔的后期加工方式存在差异,蒙古族被试对颧骨区域的加工更多。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汉族在面孔识别中表现出本族效应。(2)眼睛特征信息对面孔识别的本族效应起着重要作用。(3)蒙汉族被试面孔识别的加工方式一致,均表现为以鼻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加工方式。(4)汉族与蒙古族面孔识别的眼动模式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