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颈前深蹲、高杠位背蹲和低杠位背蹲的肌电特征以及各自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得出规律,为在实际训练中选择更适合训练目标的深蹲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招募40名受试者,其中,8名受试者(身高=176.63±4.69cm;体重=80.25±7.07kg;年龄=25.00±0.87yr;训练年限=6.25±1.64yr)分三次分别测试各自的颈前深蹲、高杠位背蹲和低杠位背蹲的10RM,然后以每种深蹲模式的10RM为负重进行肌电测试、每种深蹲模式重复四次,选取竖脊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和腓肠肌(内侧)8块肌肉进行肌电分析。另外32名受试者(身高=177.69±4.92cm;体重=76.69±9.59kg;年龄=24.53±1.84yr;训练年限=6.25±2.24yr)随机分成四组(颈前深蹲组、高杠位背蹲组、低杠位背蹲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连续6周的深蹲训练,每周两次训练课,每次训练课完成4组深蹲、每组深蹲重复8次,起始负重为10RM、随着能力的提高按照“二对二”法则逐渐增加负重,干预训练前后分别进行纵跳(下蹲跳和静蹲跳)测试、膝关节等速测试、Y平衡测试以及深蹲的10RM测试。结果:低杠位背蹲时竖脊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均方根值(RMS)均显著大于高杠位背蹲时(P<0.05),高杠位背蹲时竖脊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RMS均显著大于颈前深蹲时(P<0.05);颈前深蹲时股外侧肌、股直肌和股内侧肌的RMS均大于高杠位背蹲时,高杠位背蹲时股外侧肌、股直肌和股内侧肌的RMS均大于低杠位背蹲时,只有股直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三种深蹲时腓肠肌(内侧)的RMS无明显变化规律。颈前深蹲、高杠位背蹲和低杠位背蹲训练均可显著性提高纵跳(下蹲跳和静蹲跳)、膝关节等速和Y平衡测试的表现(P<0.05)。干预训练后颈前深蹲组受试者下蹲跳(CMJ)和静蹲跳(SJ)的高度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高杠位背蹲组和低杠位背蹲组的下蹲跳(CMJ)和静蹲跳(SJ)高度与空白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训练后实验组受试者伸膝力量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而屈膝力量与空白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训练后实验组Y平衡下肢测试中的左腿和右腿的后内侧伸测试项目成绩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左腿和右腿的前侧伸、后外侧伸测试项目成绩与空白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训练目标为着重发展躯干后伸和伸髋肌群时,优先选择低杠位背蹲;训练目标为着重发展伸膝肌群时,优先选择颈前深蹲;训练目标为均衡发展躯干后伸、伸髋和伸膝肌群时,优先选择高杠位背蹲;训练目标为提高纵向跳跃能力时,优先选择颈前深蹲;深蹲对屈膝能力的提高不显著;深蹲训练对Y平衡测试中下肢后内侧伸测试项目成绩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