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f1在DMBA/TPA所诱导的小鼠皮肤肿瘤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第二大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全球每年约有SCC新发病例70万例。化学物暴露是SCC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阐明化学物致SCC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调控因子将为该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重要线索。碱性亮氨酸拉链(basic-leucine-zipper,b-ZIP)家族是体内广泛存在、负责调节体内氧化应激反应的核心转录因子家族。NF-E2相关因子1(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1,Nrf1)是b-ZIP家族的主要成员,在胚胎发育、调节炎症反应和维持蛋白酶体稳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研究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然而,目前关于Nrf1是否参与化学致癌物诱导的皮肤癌的发生发展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利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角质形成细胞Nrf1特异性敲除(Nrf1(K14)-KO)小鼠,明确Nrf1在化学致癌物诱导的皮肤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慢病毒稳定转染NRF1基因沉默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初步探讨Nrf1发挥抑癌作用的潜在机制,为阐明Nrf1在化学物致皮肤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化学致癌物诱导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构建方案的优化以8-10周龄雌性C57BL/6J遗传背景的野生型小鼠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背部皮肤脱毛处理(2 cm×2 cm),48 h后涂抹7,12-二甲基苯并[a]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一周后,于同一脱毛部位涂抹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TPA),每周两次。DMBA和TPA的涂抹浓度分为以下3组,即97.5 nmol DMBA+6.5 nmol TPA;97.5 nmol DMBA+16 nmol TPA;200 nmol DMBA+16 nmol TPA以及丙酮(acetone)溶剂对照组。各组小鼠自TPA涂抹后每周定期监测皮肤肿瘤形成情况,从而筛选建立最优的DMBA/TPA涂抹诱导皮肤肿瘤实验方案。2.角质形成细胞中Nrf1在DMBA/TPA诱导的皮肤肿瘤中的作用采用C57BL/6J遗传背景下的Nrf1-Flox和K14-Cre+/-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构建Nrf1(K14)-KO小鼠,并以其同窝出生的Nrf1-Flox小鼠为对照。按照研究1获取的最优DMBA/TPA涂抹方案,将上述两种基因型的8-10周龄雌性小鼠分别给予DMBA/TPA或Acetone涂抹,每组小鼠5-12只。各处理组小鼠每周测量体重,记录肿瘤负荷(肿瘤出现时间、发生率、大小、个数),观察终点(TPA处理40周后)收取小鼠血清和皮肤组织样品。3.角质形成细胞中Nrf1缺失对DMBA涂抹诱导的DNA损伤的影响以同窝出生的基因型为Nrf1-Flox和Nrf1(K14)-KO的8周龄的雌性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小鼠背部皮肤(2 cm×2 cm)Acetone或DMBA涂抹,每组6只,在处理后0 h和24 h收取小鼠背部皮肤,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DNA损伤指标H2AX磷酸化蛋白(γ-H2AX)在表皮层中的表达。通过Image J软件测定小鼠表皮层中的阳性细胞数量。4.NRF1基因沉默在UVB诱导的Ha Ca T细胞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分别向携带靶向NRF1 sh RNA的慢病毒(NRF1 knockdown,NRF1-KD)与非靶标阴性对照慢病毒(Scramble)的Ha Ca T细胞给予5 J UVB照射处理后6 h,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评价细胞H2AX磷酸化蛋白(Phosphorylation of H2A histone family member X,γ-H2AX)和p53结合蛋白1(p53 binding protein,53BP1)的表达。分别对Scramble和NRF1-KD的Ha Ca T细胞给予2 J UVB照射处理,收集处理前(Vehicle)和处理后30 min、2 h、6 h和12 h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ATR、p-CHK1的蛋白表达水平。5.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Graph Pad Prism 8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DMBA/TPA涂抹致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方案的优化根据不同实验方案组小鼠皮肤肿瘤形成情况,我们发现97.5 nmol DMBA+16nmol TPA组小鼠皮肤肿瘤形成的时间较早,个数较多,因此选择该涂抹方案作为本实验的最终实验方案。2.角质形成细胞特异性Nrf1缺失加重DMBA/TPA所致小鼠皮肤肿瘤接受不同处理的各组小鼠体重正常增长,且各组小鼠体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PA和Acetone涂抹后,连续动态记录各组小鼠肿瘤负荷情况发现Acetone处理组小鼠背部皮肤从外观上看均无任何变化,而DMBA/TPA处理组小鼠皮肤肿瘤个数随TPA涂抹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从TPA处理13周开始,Nrf1(K14)-KO小鼠的肿瘤发生率高于Nrf1-Flox小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A涂抹后20周和40周两个时间点进行的肿瘤直径比较显示:20周时,各直径范围内(1mm-2 mm;2mm-5 mm;≥5 mm)比较,Nrf1(K)-KO小鼠的肿瘤个数均高于Nrf1-Flox小鼠,但仅在2 mm-5 mm直径范围内两组小鼠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周时,上述三组直径范围内的比较结果显示Nrf1(K)-KO小鼠的肿瘤个数均高于Nrf1-Flox小鼠,且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角质形成细胞特异性Nrf1缺失加重DMBA所致小鼠皮肤DNA损伤DMBA单次处理0 h后,Nrf1(K14)-KO与Nrf1-Flox相比,γ-H2AX阳染细胞无显著差别,DMBA单次处理24 h后,两组小鼠均有γ-H2AX阳染细胞,Nrf1(K14)-KO小鼠表皮的γ-H2AX阳染细胞数目明显高于Nrf1-Flox小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NRF1基因沉默加重Ha Ca T细胞UVB照射诱导的DNA损伤给予Ha Ca T细胞5 J UVB照射后6小时,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γ-H2AX及53BP1的表达,发现NRF1敲除细胞(NRF1-KD)的γ-H2AX及53BP1的阳染细胞数目和亮度均高于Scramble细胞。5.NRF1基因沉默影响DNA损伤修复过程中ATR/CHK1信号通路给予2 J UVB照射后,与Scramble组相比,NRF1-KD组细胞的p-ATR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但p-CHK1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Scramble组。结论:1.Nrf1缺失加重DMBA/TPA所诱导的小鼠皮肤肿瘤的发生。2.Nrf1缺失加重DMBA所致小鼠皮肤DNA损伤。3.NRF1沉默抑制UVB照射诱导的p-CHK1的蛋白水平上调。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银屑病住院患者资料,了解银屑病患者的共患疾病和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银屑病共病的认知,为银屑病的综合性治疗提供指导及帮助。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银屑病住院患者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类型、居住地、吸烟史、饮酒史、共患疾病、实验室检查等方面。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行描述性或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
目的:血管炎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实在常规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图像上测量的冠周脂肪组织(PCAT)的CT密度能评估冠状动脉炎性水平并进一步对心血管风险分层,发挥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东北地区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PCAT的CT密度特征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搜集经CCTA检查证实无冠状动脉粥样
目的:评估双层探测器光谱CT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联合虚拟单能量图像(virtual monoenergetic image,VMI)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中的可行性,并探索下肢动脉CTA最佳单能量水平。方法:收集我院因临床症状而怀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进一步治疗就诊的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使用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结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通过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良恶性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有病理结果的190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其中良性69例,恶性121例,
目的:将参加乳腺癌社会化筛查的适龄女性的乳腺超声实质分型和临床相关资料,对照乳腺X线腺体类型构建中国女性乳腺X线腺体类型联合预测模型,为临床上乳腺疾病诊断方法的选择和检查流程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参加乳腺癌社会化筛查的1078名适龄女性的临床资料、乳腺超声实质分型和乳腺X线腺体类型,运用卡方检验及SPSS 23.0对各变量与乳腺X线腺体类型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
目的: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I)。过去30年,梅毒在一般人群中的流行率有所下降,然而近年来,全球多地报道了梅毒感染率的再次上升。在我国,梅毒患病率由2000年6.43/10万增至2013年32.86/10万,年均增长达到13.37%。梅毒流行率在主要人群中较高,特别
目的:恶性单发肺结节CT边缘征象分叶征、毛刺征及胸膜牵拉征分别代表肿瘤的增殖和浸润两种不同恶性肿瘤生长特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恶性肺结节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程度及异质性,以分析恶性肿瘤不同生长方式对18F-FDG摄取程度及异质性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间病理确诊单发恶性肺结节行18F-FDG PET/CT显像共163例。CT观察肿瘤边缘阳性征象分
背景:皮肤鳞状细胞癌是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恶变所致疾病,多发于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人,皮肤鳞癌常于日晒部位多发,患者病损大多分布于颜面部、背部等部位。临床常以手术治疗为主,常规治疗方法还包括激光治疗、药物治疗、放化疗等。近年来,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成为治疗皮肤鳞癌的有效治疗技术,但其治疗方案及参数并无统一标准。在有关PDT疗效的研究显示,激光的照射能量
目的:观察2940nm像素激光辅助外用曲安奈德溶液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及2940nm像素激光辅助外用曲安奈德溶液联合0.1%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稳定期节段型白癜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稳定期节段型白癜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1例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并符合本实验标准的稳定期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和B。A组给予2940nm像素激光辅助外用
目的: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角化不良,真皮大量炎细胞浸润及真皮浅层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许多热休克蛋白(HSPs)被证明影响银屑病的发生发展。DnaJA4是HSP40家族成员,为I型HSP40蛋白,被证明可以调控角质形成细胞中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表达,通过调节载脂蛋白E(Apo E)的表达影响转移性内皮细胞聚集,调节核转录因子κB(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