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内容影响课程价值的生成,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有大量以“留白”形式呈现的课程内容,需要师生通过对话补白、拓展课程内容。对话空间的拉伸客观上要求师生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视角审视课程,通过对话达成价值共识。师生对课程主题、对语言素材的感知与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价值观等有关,并非所有小学生都会顺从地认可教师习以为常的道德法则。在相对自由、平等的课程对话中,学生的这些意见常通过无忌、直白的语言得以宣泄。由对话引发的偏离课程价值预设的那部分问题,教科书、教师无法提前预知,具有动态生成性,学生实际体悟到的课程价值也具有动态生成性。品德课程既具有德育价值,又具有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重价值。
道德问题可以通过语言得以反映,语言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道德问题与道德观点的表述,影响理解,影响课程价值的生成。语用只是影响课程价值生成的一种外因,教师的引导既可能启迪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课程问题,促进课程德育价值的生成;也可能挫伤学生课程参与的积极性,阻碍课程德育价值的生成;还可能是无效言语行为,对课程德育价值的生成暂无明显影响。小学品德教师,应具有明确的课程德育意识,尊重学生的话语表达意愿,营造利于课程德育价值生成的语境,综合使用各种语用策略积极促成品德课程德育价值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