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开发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anh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宁芭蕉香火龙文化,是以生存于南宁青秀区长塘镇乡村的芭蕉香火龙为主的壮族文化。作为艺术文化,芭蕉香火龙是综合了传统民间舞龙、壮族民间舞蹈、壮族八音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乐舞。它流传于青秀区的长塘、伶俐、南阳、刘圩等乡镇,是集壮族地区社会历史、生产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及民间舞蹈的综合性文化。本文通过探讨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产生、发展及其文化变迁的历程,梳理传统香火龙文化在都市语境下的发展脉络与走向。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是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相关政府部门强力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在民族文化与产业基因的双重身份下,芭蕉香火龙文化的传承保护与产业开发问题尤为显著,同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上,运用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及宗教学等学科视野,通过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文献查阅等方法,对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进行多方位研究。关于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的来源,根据查阅资料和相关调查访谈,得知:一、芭蕉香火龙文化源自长塘地区的建造历史;二、壮族神职人员——师公进行“安龙”、“祭龙”仪式时所跳的舞蹈,是芭蕉香火龙文化中仪式表现的来源。芭蕉香火龙是长塘地区重要的民间文化活动,民间庙会、祈福消灾、传统节庆、喜宴寿诞等,都是其展示的重要场所。南宁芭蕉香火龙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乐舞,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准:第一,它蕴含传统民间舞龙的吉庆元素,以壮族民间传统的师公舞为依托,运用壮族传统“八音”乐器进行演奏;第二,芭蕉香火龙舞龙过程简洁流畅,舞龙风格庄重稳健,具有可观赏、可参与特点。芭蕉香火龙在文化功能上,包含了祈愿祈福、心理调适、社区维系和族群文化传承等功能。我们对芭蕉香火龙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功能分析,有助于南宁区域性民俗和壮族文化的全局研究。作为广西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塘芭蕉香火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整合相关资源,增加艺术创新,长塘芭蕉香火龙正成为都市节庆、文化庆典、产业营销的座上宾。在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如何保持芭蕉香火龙文化在其传承主体中的影响力,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豪感,自觉传承发展香火龙文化,是地方政府与文化精英、芭蕉香火龙文化持有者与地方社会需要思考的命题。文化的繁荣需要产业的支持,通过对长塘芭蕉香火龙社会经济价值的深入挖掘,运用现代文化产业的视角进行适当的产业化开发,对其传承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对南宁长塘芭蕉香火龙文化产业开发设想上,本文尝试提出“财政倾斜,保驾护航”、“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尊重传统,创新提升”、“宣传推介,扩大声势”、“资源整合,开辟产业链”五项方针作为芭蕉香火龙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的模式框架,通过对芭蕉香火龙的文化产业运作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
其他文献
酸乳是一种传统的乳制品饮品,其中富含的乳酸菌不仅将牛乳中的乳糖转换为乳酸,还赋予酸乳美味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值。本研究采用的菌种——瑞士乳杆菌mb2-1,是从新疆赛里木酸
变电站增容改造工程对于施工工期进度的要求比较高。尽可能合理安排工程工期进度,避免电力企业因管理因素损失供电量。本文运用归纳和演绎相结合,运用文献分析和实证分析,根
约·贝·福斯特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探讨了生态-社会革命与绿色工业革命及其对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之间的效能关系。世界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处于紧要关口,一场生态革
小洼油田原油属于高含硫普通稠油,通过常规的油气分离后,原油的H2S含量仍然比较高。H2S是一种毒性很大的气体,会造成环境污染,对人体也会产生严重危害,并且在工业生产过程中,H2S的
风能资源与太阳能资源在时间分布上有天然互补性,与独立的太阳能或者风力发电系统相比,采用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可靠性等
公共行政学特别是行政思想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丰富深厚的行政知识体系。但是,作为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公共行政学还未发展出足够的自我意识和理论自觉,它只顾一味地关注
本项目来源于某车载雷达伺服控制系统的研制开发。论文重点阐述了运动控制系统开发过程中所用到的关键技术。论文介绍了基于DSP+FPGA平台的运动控制器软硬件设计方案,论述了FP
目的通过对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在治疗后交通动脉瘤所致动眼神经麻痹(ONP)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使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病情更快捷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探讨相关
从1995年WTO成立以来,WTO争端解决机制已经经历了17年的发展历程,在17年间共有435件争端提交WTO争端解决机制。随着中国贸易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发展,贸易争端也在不断增加。从中国
长期以来,情绪、感受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主题。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现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及詹姆斯等都提出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