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选取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作为研究对象,以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源文本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译者如何克服影视字幕翻译的时空制约因素(即屏幕上可容纳的字幕字数、字幕停留时间)、如何处理影视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并通过分析译文得失,考察英译文是否实现了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本文的最终目的是对影视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影视字幕翻译原则。奈达曾将功能对等定义为译语信息与源语信息之间“自然的”、“最贴近的”对等。基于此,本文作者从译文的忠实性(即准确性或对原文的贴近程度)、译文是否易于读者理解(即译文是否自然、流畅)两个方面对译文进行考察。本文为个案分析,作者首先考察了译者的翻译策略,接下来从准确性和自然性两个方面对部分译例进行考察,分析其得失,对译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总结出了一些适用于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下面是本文的一些发现:1.在处理影视翻译的时间、空间限制因素时,译者主要采取了缩减的翻译策略:译者通过浓缩、压缩性意译和省略的手段对字幕中的冗余信息,即与情节关联性不大的信息进行压缩和删除,从而在有限的时空内传达译文的主要意义。对原语字幕中的文化因素(包括历史、社会、神话、传统)及特色语言形式如双关语、比喻、成语的翻译,译者主要采取了释义、替换、省略、具体化的手法。2.总的来讲,译文基本上实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译文基本传达了原文的信息,语言通俗易懂且保留了原文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风格,有较强的可读性。译文中的问题大概分两类,一类是,译文并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如译者对一般疑问句、寒暄语、称谓词的处理;另一类是忠实性的问题:即译文与原文不符。3.作者认为,在影视翻译实践中,影视翻译工作者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提高翻译质量:首先,无论是在原文的理解还是译文的遣词造句方面,译者都应该意识到语境的重要性,因为上下文语境往往是决定意义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在影视字幕翻译实践中,译者在决定原文信息的删减时应该遵循“相关性"的原则,即删除和压缩的信息应以不影响观众理解电影情节为前提;再次,译者在翻译时应将观众考虑在内,包括观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对原语文化的认识、阅读速度等。一般来讲,译文语言应尽可能口语化。为提高译文的可读性,选词宜选简单、短小的词汇,少用生僻词,译文语言结构也应简单化;最后,规范的字幕翻译流程是保证质量的有效途径,应为译者提供字幕翻译技能和规范的培训,建立起翻译审核系统,对译稿进行审核,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尽管本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将功能对等理论引入到字幕翻译中,对《唐山大地震》的英译文本进行了评估。在译文分析和梳理问题的基础上,作者总结出了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影视翻译工作者应遵循的一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