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InvivoDental 5.1软件观察骨性Ⅲ类成人和青少年患者鼻中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特征,比较骨性Ⅰ、Ⅲ类鼻中隔的特征和差异。材料和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就医的92例(男性38例,女性54例)正畸患者的CBCT影像,并且临床资料完整、CBCT的采集方法一致;成人和青少年的平均年龄分别是20.40±2.79岁和13.02±0.75岁;根据Steiner分析法,中国人正常(牙合)SNA测量均值:82.8±4.0°,SNA<78.8°则为上颌骨发育不足,SNA在78.8~86.8°之间视为上颌骨发育正常,分成两组,骨性Ⅲ类46例(男性18例,女性28例),骨性Ⅰ类46例(男性20例,女性26例)。纳入标准:面部无外伤史;无鼻部手术史;无先天性唇腭裂;鼻中隔无严重偏曲;无上颌正颌手术治疗史。采用美国KaVo公司的KaVo3DeXam计算机锥形束体层拍摄系统,患者坐位,头部直立,使FH平面与地平面相平行,头面部正中线与CBCT扫描设备的投照正中线相一致,固定自然头位,投照患者牙尖交错位时的CBCT影像,并在相同条件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进行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Dental5.1获得头颅三维影像,在三维方向寻找最清晰鼻中隔的正中矢状向断层图片,此时断层截取厚度为2.0mm,分别测量鼻中隔软骨面积、犁骨面积、筛骨垂直板面积、以及鼻中隔的总面积。为避免误差,必须由同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测量所有项目,两周后再次测量,这两次测量数据取平均值,而且面积截取时,点与点之间距离≤2mm。将所测得的数据结果输入SPSS2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鼻中隔软骨,犁骨,筛骨垂直板面积,以及总面积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Levene检验,所有数据符合方差齐性。两组数据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设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差异的统计学意义越显著。结果:1.性别比较,鼻中隔软骨面积无论是青少年组还是成人组,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2.年龄比较,鼻中隔软骨面积成人组大于青少年组(P<0.01),但筛骨面积并无统计学差异;骨性Ⅰ类和骨性Ⅲ类中,成人组鼻中隔软骨面积都大于青少年组(P<0.05),但是骨性Ⅰ类中筛板面积无统计学差异,骨性Ⅲ类中筛板面积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3.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比较,成人组中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面小于骨性Ⅰ类(P<0.05),筛骨垂直板面积骨性Ⅲ类大于骨性Ⅰ类(P<0.05);而青少年组各部分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鼻中隔软骨性别差异:男性的鼻中隔软骨面积大于女性;2.鼻中隔软骨的年龄差异:成人组鼻中隔软骨面积大于青少年组,生长发育期后鼻中隔软骨仍存在明显的发育趋势;3.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鼻中隔软骨的比较: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面积小于骨性Ⅰ类,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发育不如骨性Ⅰ类。提示:对于生长发育期或发育期之后的骨性Ⅲ类患者,如果伴有鼻相关疾病,可能会加重上颌骨发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