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波段双极化共孔径微带天线阵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ong0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线作为一种换能器,是雷达、定位、导航、通信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双波段双极化(DBDP: Dual-band Dual-polarization)共孔径微带天线由于具有多波段多极化、收发一体、高效率等特点,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导航通信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对于一个完整的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影响其探测性能的因素有天线、工作制式、工作频段、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图像处理等,其中,雷达天线在接收灵敏度、图像清晰度、距离与方位分辨率以及成像测绘带宽等诸多方面起着决定作用。无论是卫星、飞机或是其他飞行器,其载重和体积都受到严格限制,微带天线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等特点,因此,对用于合成孔径雷达的双波段双极化共孔径微带天线的研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使用基片集成金属支柱和开孔金属板抑制交叉极化、增大带宽、提高隔离度的新方法。  首先,对用于合成孔径雷达的双波段双极化共孔径微带天线阵进行了介绍,选取了近年来国内外优秀的共孔径DBDP天线设计说明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并且从频段选择、天线整体结构、单元排布方式、馈电方式四个方面对共孔径DBDP天线进行了总结。  然后,详细的对微带天线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微带天线双极化理论及其基本结构、基片集成波导理论及其设计方法做了介绍,从而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好了准备。  接着,详细描述了X和C波段微带天线使用双端口馈电方式实现双极化的设计过程并最终给出两个波段天线单元的设计模型。从双极化微带天线设计的各方面,包括,介质板的材料和尺寸、贴片的形状和尺寸、天线的结构以及馈电方式等对天线设计进行了考量。最终确定X波段天线单元使用带有基片集成金属支柱的十字形缝隙耦合的双层微带矩形贴片结构;C波段天线单元使用带有匹配枝节的框形缝隙耦合馈电和微带线馈电的双层微带振子结构。利用HFSS15仿真软件,从贴片尺寸、间距,耦合缝隙,馈电结构,SIW等多方面分析了各项参数对两个波段天线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优设计,给出X波段和C波段双极化天线单元的最终模型和尺寸。  最后,将X波段与C波段双极化天线单元合二为一,完成双波段双极化共孔径微带天线阵的设计工作。结合本文的设计目标,考虑天线组阵的各种影响因素,如栅瓣抑制、交叉极化抑制等,使用反相馈电技术和基片集成波导技术完成了具有宽带宽特性和反相馈电特性的X波段馈电网络设计,并由此将X波段双极化单元设计为具有低交叉极化性能的4元阵列。将该4元阵列和C波段振子天线单元组合,经过仿真优化构成具有4个X波段单元和1个C波段单元的C/X波段共孔径微带天线实验阵。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针对HIT-Ⅳ型仿人步行机器人,讨论了数学建模、逆运动学算法、离线步态规划、和阻抗控制策略等方面的内容。首先,分析了新型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在
故障诊断是根据设备运行状态信息查找故障源,并确定相应决策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设备的复杂化以及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设备的安全性能也需要得到相应
油气管道是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生命线,针对当前我国管道重大特大火灾爆炸事故频发,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状况,作者根据安全评价的国际潮流,选用合适的获取数据方法
本论文就如何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在机车故障监控和诊断系统,作了一些新的应用探索和研究,并以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动力部分为模型,进行了论证.论文首先对故障诊断方法和信息融
  本文针对EMGdi的宽带弱信号非平稳、而ECG窄带强信号且两者频谱有重叠的特点,对基于小波分解与信号重建和自适应滤波技术相结合的信号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db4小
  本文首先在基本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带启发式的遗传算法,在简单环境中规划出一条最优路径。其次针对复杂环境中的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了禁忌—遗传算法,用遗传算法提供
现场总线的发展一直为国内外工控界所关注,目前出现的多种总线百花齐放的局面,虽然使现场总线标准失去了统一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却促进了其多元化,并且激烈的竞争将会使各种现
传统的电路设计从方案的提出,验证和修改都是由人工完成的,设计方案的验证和修改一般都是采用搭试验电路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花费高,效率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电路设计要求
本文研究并实现基于USSD(Unstructured Supplementary Service Data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的手机地名查询系统,主要工作包括客户端USSD业务应用程序和后台管理信息系统两个部
为了能对不同的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进行评估,本文采用了USB2.0 总线技术传送数字图像数据到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并在硬件设计上采用DSP+FPGA 来完成图像处理任务。对整个系统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