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倒刺鲃消化系统发育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是长江水系的重要经济鱼类。为了探讨其系统发育的规律,并为中华倒刺鲃苗种的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试验在重庆市北碚区科委重点科技项目“中华倒刺鲃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和苗种基地建设”的资助下,以中华倒刺鲃仔稚鱼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华倒刺鲃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等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一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中华倒刺鲃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试验二利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饵料条件下中华倒刺鲃仔稚鱼消化酶活力的变化情况;试验三研究了饥饿和补偿生长对中华倒刺鲃仔稚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饵料条件下中华倒刺鲃消化系统胚后发育的比较利用组织切片技术对不同饵料条件下中华倒刺鲃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特点作了系统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倒刺鲃仔鱼的消化道发育过程中出现两个重要的形态分化时期,第一时期为出膜后5天至外源摄食之前,消化道由初孵仔鱼的直管状分化为食道、肠,并且肠道开始分化为前肠、中肠、后肠,各消化系统的分化基本完成,但其发育仍不完善;第二时期是在18~24日龄,其食道结构与成鱼基本类似,前、中、后肠的发育也已基本完成,至此,中华倒刺鲃消化系统的结构已接近成体。活饵组、饲料组、饥饿组的中华倒刺鲃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不尽相同,饥饿组仔鱼在16日龄时死亡,16日龄的肠道、肝脏、胰脏生长情况同9日龄卵黄囊完全吸收后的生长情况相近,即仔鱼进入外源营养时期后,没有外部营养的摄入,其消化系统的生长基本陷入集滞;而活饵组仔鱼的消化系统发育状况好于饲料组,除了肠腺细胞更为强壮、褶皱更多以外,肝、胰组织更为致密,颜色更深。2.不同饵料条件下中华倒刺鲃消化酶活力的变化在本试验中测定了中华倒刺鲃仔稚鱼在分别喂养活饵、淡水微囊饲料以及饥饿的条件下,各个试验组鱼的生长和消化酶活力。在中华倒刺鲃仔稚鱼1、2、3、4、5、7、9、12、15、18、22、26、30、35、40、45、50日龄取样作体长、体重、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含量、AKP的测定。试验研究结果如下:在整个试验期间,中华倒刺鲃鱼活饵组的特定生长率为27.05%,饲料组的特定生长率为34.58%。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AKP均在第一天就检测到活性。各种酶活力在仔鱼出膜后随着生长而发生变化。1日龄到12日龄,三个试验组胰蛋白酶活力处于剧烈变化期,在4日龄时达到峰值,然后下降至极小值,7日龄时,饲料组和饥饿组的胰蛋白酶活力再次上升到最大值,活饵组则是在9日龄达到了极大值,其中饥饿组试验鱼在16日龄死亡,饲料组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变化趋势,而活饵组则在保持一段时间的平稳变化后,再次进入剧烈变化期。饲料组同活饵组的变化趋势类似,活饵组胰蛋白酶活力在变化幅度上显著大于饲料组(P<0.05)。淀粉酶活力在三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从5日龄到15日龄,三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15日龄时存在极显著性差异,18日龄时,饲料组和活饵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8日龄后两组之间一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40日龄时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活饵组和饲料组在5日龄时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与饥饿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5日龄到15日龄,3个试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12,15日龄时,3组之间差异极显著,18日龄后,饲料组和活饵组脂肪酶活力呈现交替上升的变化规律,除45日龄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生长时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试验组的试验鱼AKP活力在1日龄至15日龄时表现出类似变化规律,都在4日龄和9日龄时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至15日龄时,饲料组和活饵组的AKP活力开始反弹,在18日龄时达到峰值,饲料组同活饵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P>0.05)。3.饥饿和补偿生长对中华倒刺鲃酶活力的影响中华倒刺鲃仔鱼的饥饿和补偿生长试验分六组进行,分别为正常生长(计为饥饿0d组)以及分别饥饿1d、3d、5d、7d、9d组,待各组饥饿期结束后开始投喂饲料即恢复生长,试验过程中分别测定中华倒刺鲃仔鱼的生长情况和消化酶活力变化情况。其0d、1d、3d、5d、7d、9d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1.80%,11.52%,10.67%,10.54%,9.38%,8.51%,这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生长情况整体下降。饥饿不同时间的各个试验组之间在饥饿结束分别恢复生长30d。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和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胰蛋白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都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脂肪酶活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AKP活性的变化趋势差别较大,饥饿5d、7d组的试验鱼同饥饿3d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饥饿5d组的仔鱼在整个恢复生长的过程中,其体重达到或接近正常生长组在相同时间内的增重量,这说明饥饿5d后恢复投喂,中华倒刺鲃的仔鱼可出现完全补偿生长的现象。
其他文献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三者俗称河蟹,是中国大陆不同地域养殖的三种常见经济绒螯蟹类。三者在形态、生长速度、规格大小和肉质上存在差异,其中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广泛分布在东亚沿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水贝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们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导致其自然资源下降,已不能满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渔业资源量的不断下降,水产品的供给问题日趋严重,发展海水网箱养殖业成为实现渔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将在改善水产品供应方面发挥越来
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是人工合成的能够模拟细菌DNA的免疫刺激活性的含有CpG基序的ODN,大量研究表明,它们能激活人类、哺乳类及鱼类等动物的免疫
网箱养殖产生的自身污染,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目前,针对网箱养殖环境营养盐、硫化物、溶解氧、化学耗氧和生物耗氧等环境因子的研究多有报道。本文以大鹏澳网箱养殖区为研究对象
六六六(BHC)、滴滴涕(DDT)、艾氏剂、硫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等有机氯农药,不仅广泛而持久地存在于全球环境,而且对生态系统、动物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探讨有机氯
本研究根据数量遗传理论,采用群体选育、自交家系选育、自交效应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开展墨西哥湾扇贝选择育种研究。在群体选育上,利用现有墨西哥湾扇贝大壳高选育系F3代继续
长江流域历来是水生生物理想的栖息地、繁殖场及重要的洄游通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大批物种资源持续衰退,而洄游性物种的衰退尤为严重。刀鲚、凤鲚、鳗鲡和中华绒螯蟹是
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饲料、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芬兰、荷兰和德国等国家已经推出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