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产植酸酶菌株的选育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e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植酸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饲料、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并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芬兰、荷兰和德国等国家已经推出了多种植酸酶制剂;国内的一些学者在植酸酶的研究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在应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选育新的产植酸酶菌株,最终获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菌株。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从6份土壤样品和1份酒糟样品中筛选出61株产植酸酶的菌株,挑选一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株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散囊菌目(Eurotiales),发菌科(Trichocomaceae),蓝状菌属(Tarlaromyces)的黄蓝状菌(Tarlaromyces flavus),其18S rRNA基因与标准菌株相似性为100%。2.对所选取的菌株进行产酶条件优化和酶学性质研究。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6%;胰蛋白胨0.2%;(NH42SO4 0.5%;KCl 0.05%;MgSO4·7H2O 0.05%;FeSO4·7H2O 0.004%;MnSO4·H2O 0.004%。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32℃;发酵培养基最适pH5.5;装液量50ml(500ml锥形瓶):接种量2%;摇床转速80r/min;培养时间8d。对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的结果为:最适反应温度55℃;最适反应pH5.5;最适反应时间10min。最终酶活达到294U/ml。
其他文献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合浦绒螯蟹三者俗称河蟹,是中国大陆不同地域养殖的三种常见经济绒螯蟹类。三者在形态、生长速度、规格大小和肉质上存在差异,其中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广泛分布在东亚沿海,是我国重要的海水贝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人们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导致其自然资源下降,已不能满
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渔业资源量的不断下降,水产品的供给问题日趋严重,发展海水网箱养殖业成为实现渔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将在改善水产品供应方面发挥越来
CpG寡脱氧核苷酸(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是人工合成的能够模拟细菌DNA的免疫刺激活性的含有CpG基序的ODN,大量研究表明,它们能激活人类、哺乳类及鱼类等动物的免疫
网箱养殖产生的自身污染,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目前,针对网箱养殖环境营养盐、硫化物、溶解氧、化学耗氧和生物耗氧等环境因子的研究多有报道。本文以大鹏澳网箱养殖区为研究对象
六六六(BHC)、滴滴涕(DDT)、艾氏剂、硫丹、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等有机氯农药,不仅广泛而持久地存在于全球环境,而且对生态系统、动物和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探讨有机氯
本研究根据数量遗传理论,采用群体选育、自交家系选育、自交效应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开展墨西哥湾扇贝选择育种研究。在群体选育上,利用现有墨西哥湾扇贝大壳高选育系F3代继续
长江流域历来是水生生物理想的栖息地、繁殖场及重要的洄游通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大批物种资源持续衰退,而洄游性物种的衰退尤为严重。刀鲚、凤鲚、鳗鲡和中华绒螯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