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轨道交通建设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等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目前将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建设的实际工程非常少。因此,作者结合参与的《海绵城市理念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合同编号:DT306-KY002/2018)科研项目,从雨洪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对海绵城市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为了避免参数选择性、计算性、方案性等失误,采用“先计算、后验证”的思路,选用了容积法、水量平衡法、暴雨管理模型(SWMM)三种定量分析方法,分别计算设施规模,相互比较和验证,并全面评价海绵城市布置方案的效果。在论文构成上,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以及轨道交通雨洪管理的研究现状;其次,进行了轨道交通领域应用海绵城市技术的障碍和必要性分析,提出了海绵城市规划原则及设计目标;接着,详细阐述了容积法、水量平衡法、SWMM的基本原理、应用步骤,为第5章案例分析做好铺垫;然后,以深圳地铁6号线长圳车辆段为研究对象,借助容积法和水量平衡法计算需求调蓄容积,并确定设施规模;最后,利用SWMM从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峰值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等层面,探讨了海绵城市设施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应用效果。根据上述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作为减轻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研究海绵城市设施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是十分必要的;(2)目前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海绵城市技术,存在着规划管理、具体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和障碍;(3)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及轨道交通的功能性原则,提出了适用于轨道交通建设的海绵城市规划原则和设计指标;(4)通过容积法、水量平衡法的计算和自评,所确定的海绵城市方案具有可行性;(5)SWMM模拟结果显示,在正常降雨条件下,海绵城市设施在轨道交通中的雨洪管理效果显著,但效果随降雨重现期的增大而呈递减趋势;(6)在本次海绵设计方案中提出的创新设施具有针对性,能最大限度契合地铁车辆段建筑特点,实现海绵城市设施的系统功能,具有较高的参考、借鉴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特殊性,首次将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项目,拓宽了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范围,具有可实施性和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