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几十年中,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持续关注的问题。碳中和最初是由环保人士倡导的一个概念,指通过计算个人生活、工作或某项活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自愿购买森林碳汇或清洁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把这些碳排放量抵消掉,以使自己成为气候无害者或对气候的影响是中性的。我国碳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以研究个人对于碳中和支付意愿为着眼点,对于设计碳中和激励机制以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清洁项目投资产生的CCER的有效需求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首先总结了碳中和支付意愿以及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相关文献,然后对碳中和和支付意愿的概念进行界定,再依据环境行为理论识别影响因素,从而引入相关研究变量。据此设计了个人碳中和支付意愿调查问卷,并实施问卷调查,最终获得了 1328份有效问卷的数据。最后,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别对人口统计特征变量以及行为态度变量进行初步分析,然后运用有序概率分析模型对碳中和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中介效应以及调节效应,并根据实证结果得出最后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学历与个性变量与支付意愿之间是反向变动关系,而月收入以及人际影响对支付意愿是正向作用。对于性别、年龄、常住城市以及常住城市地理位置与支付意愿没有关系,同时行为态度变量中的认知变量、态度变量以及激励机制对于支付意愿同样没有影响。(2)购买意图则受到年龄、常住城市地理位置、月收入、个性变量、人际影响、态度变量以及激励机制的影响。年龄越大越会购买碳中和产品。同理,月收入越高,购买意图也越强。行为态度中的个性变量、人际影响、态度变量以及激励机制里面都与购买意图存在着正向关系。常住城市地理位置则对购买意图存在着负相关性。(3)月收入、人际影响以及个性变量对于支付意愿的作用是部分通过购买意图的中介作用产生的。(4)对于调节效应,则发现性别、学历以及常住城市对于人际影响与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因此,为了激励公众进行自愿碳中和,一方面需要根据月收入和学历设计不同类别的碳中和产品;另一方面应当增加公众的购买意图,从而达到提高支付意愿的作用。同时,应当加强低碳知识和环保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转变全民的理念是提高支付意愿的关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