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作品,是作曲家对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音乐语言的探索。作品中包含的和声技法、音乐特征主要体现着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因此它也被视为作曲家的新古典主义的先现作品之一,同时它也是普罗科菲耶夫早期作品中结构规模最大、对比特征最强烈的一部作品。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提及该作品的对比性特征,有关普罗科菲耶夫的文献资料也尚未出现与“可视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本论文主要运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作品,是作曲家对自己独特的个性化音乐语言的探索。作品中包含的和声技法、音乐特征主要体现着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因此它也被视为作曲家的新古典主义的先现作品之一,同时它也是普罗科菲耶夫早期作品中结构规模最大、对比特征最强烈的一部作品。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提及该作品的对比性特征,有关普罗科菲耶夫的文献资料也尚未出现与“可视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来展开研究,选取四位具有权威代表性且演奏风格不同的钢琴家,里赫特、拉扎尔·贝尔曼、普列特涅夫和埃莉索·维尔萨拉泽,提取他们演奏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整体乐章和局部乐段的音频材料,以演奏力度和速度两个维度,运用杨健教授主持研发的Vmus在线音乐分析平台对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四位演奏家的演奏速度和力度的音响参数,分析与比较其演奏的共性与个性特征,探究他们在演奏层面体现该作品对比性特征的不同处理方式。通过研究笔者发现,《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对比性特征在演奏层面主要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来体现,而这两个维度的变化在整体和局部中的不同表现则会反映出对该作品对比性的不同体现方式。通过四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比较可以得知,该作品的对比性既可以通过演奏的整体速度和力度的对比效果来体现,也可以通过强调乐思内部动力的发展,增强乐段间风格的独立性来呈示。通过比较四位钢琴家对《第二钢琴奏鸣曲》演奏异同的分析,结合普罗科菲耶夫“敲击性”与“抒情性”的演奏特征,进一步说明版本比较的分析结果对该作品演奏实践的启示。结合音乐特征分析与音响参数可视化分析,能够进一步对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征有更深入的认知,也能为学习和演奏《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学生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
其他文献
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作为二十世纪初伟大的印象主义作曲家、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包含钢琴、管弦乐、芭蕾舞剧等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丑角的晨歌》是一首集技巧性与音乐性于一体的印象派钢琴作品。现有研究在微观层面仅聚焦于作品的某一方向,如和声技法、曲式分析及演奏诠释等,未就作品的音乐形象进行分析;在宏观层面多围绕作品的印象主义风格与西班牙民族特色进行论述,未涉及作品主题的探究。本文在此基
文章对时尚插画与时尚设计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动态时尚插画是时尚设计表达的新风尚,探讨新风尚产生的原因和对时尚设计教学的启示。总结动态时尚插画的主要特点包括灵感来源、品牌故事、穿着情景、运动状态的融入,结合课程教学成果举例论证。
隐逸文化是士人园林的精髓之一,士人园林是隐逸文化的现实载体。基于中国传统吉祥植物视角对士人园林隐逸思想的表达进行研究,实现对士人园林从现象到本义的进一步认识过程,从而完整认识隐逸思想在士人园林中的全部涵义。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吉祥植物以植物命名、植物景观、装饰应用等显性与隐性方式表达着人格追求、吉祥顺遂、心境向往等隐逸文化,实现对隐逸文化的现实物化。
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创作于1911年,正值拉威尔音乐创作生涯的成熟时期,也是拉威尔唯一一部以圆舞曲组曲为体裁而创作的佳作。整部作品由8首圆舞曲组成,中途不间断地连奏,速度对比鲜明,乐曲性格各异,是在传统的圆舞曲框架中汇入了拉威尔新颖而独特的音乐语言。本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第二章内容基于文献的查阅,以拉威尔为轴心,介绍了19、20世纪之交法国音乐文化的新潮流,阐述了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一位具有西班牙血统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风格建立在以古典大小调为中心的调性功能体系之上,又将印象派追求色彩和民族音乐的调式特点融入到个人创作中,形成具有高度融合性的和声风格,对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班牙狂想曲》是拉威尔最具代表性的管弦乐作品之一,整部作品运用持续音型的贯穿确立调中心;色彩性的和声语
普罗科菲耶夫是广为人知的20世纪前苏联杰出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是一生都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且别具一格的音乐巨匠,其创作风格集中体现在钢琴奏鸣曲中,更将作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艺术高度。而《第二钢琴奏鸣曲》正是普罗在创作风格转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里程碑作品,将传统与创新巧妙的融合,以传统音乐结构为基础,汇入新理念、新和声、新风格,打破固守的模式又不脱离创作原则,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挖掘钢琴原有的打击乐功能,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是其后期奏鸣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作品具有幽默的性格和现代主义创作的风格特征。本文以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为切入点,分别从旋律、节拍节奏、和声调性的风格特征等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结合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的感悟,通过对音色的控制、触键的变化、踏板的运用以及情感的表达来解读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的演奏。
数字经济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新经济形式,其重要特征为数字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得到深度运用。数字经济可促进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情况的改善,主要通过打破城乡信息壁垒、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农业生产率以及创造新型就业机会等方式实现。另一方面,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数字经济可能对城乡收入差距造成负面冲击。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板块之一,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有何种影响值得深究。本文可大致划分为四大部分。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他创作了 130多部音乐作品,涵盖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多种形式。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共有九首,《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8》是其青年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也是其风格初见端倪的一部作品。《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8》原作于1907年,10年后进一步完善。该曲是采用单乐章形式进行创作的奏鸣曲,蕴含着丰富的
目的:探讨老年性重症肺炎患者应用大剂量氨溴索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70例老年性重症肺炎患者,以系统抽样法予以分组,常规治疗35例归入对照组,应用大剂量氨溴索治疗35例归入研究组,对比2组治疗有效率、感染及血气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感染及血气指标对比差异不大(P>0.05),治疗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WBC、CRP、PCT水平更低,FiO2、PaO2/FiO2水平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