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Wilson’s Disease(WD),亦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伴随原发性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铜异常沉积于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导致急慢性肝病、神经病、肾病等症状。WD的致病基因ATP7B基因位于13q14.3,含21个外显子,编码一种铜转运P型ATP酶。到目前为止已发现200多种基因突变类型散在分布于ATP7B基因各个外显子。 目的 研究ATP7B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发生情况,探讨WD基因诊断的意义和方法以及WD患者临床表型和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PCR-SSCP及DHPLC方法结合DNA序列分析对12个无亲缘家系13例患者及22位亲属进行ATP7B基因外显子5、8、12突变的检测。 结果 13例患者中,1例以神经系统锥外症状起病,合并肝损害;1例肝脏病变起病合并肾损害及溶血性贫血;1例症状前患者;其余均表现单纯肝脏受累。35例DNA标本经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确认6种基因突变,其中包括3种错义突变(R778L,D756N,R952K),1种缺失突变(2790del3),2种同义突变(2310C→G,2850G→C)。在13例患者中,发现6例R778L突变,2例D756N突变;R952K和2790de13各1例,均为杂合型突变,涉及10个等位基因,本组检出率10/26。6例R778L突变患者起病年龄5~9岁,5例首发病变为肝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