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文化观研究

被引量 : 30次 | 上传用户:xinkiss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宁文化观形成和发展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是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诸多重大问题、尤其是文化建设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建树,彰显了列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实践的自觉意识,是列宁主义思想体系中宝贵的、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整合的思想资源。列宁文化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列宁文化观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价值。围绕列宁文化观的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列宁文化观研究的前提性问题。研究列宁文化观首先要确定整个研究的逻辑基点,回答何为文化概念,列宁在什么意义上使用文化概念,列宁文化观产生的社会条件,列宁文化观形成的理论基础等问题。一、文化概念是研究列宁文化观的逻辑起点。“文化”一词充满歧义,在中西方,人们对文化概念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对文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观研究的基本方向。综观中外关于文化的不同认识以及我们的理解,本文研究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即狭义上的文化。列宁对文化概念的使用也多在精神层面,因此,我们把精神文化确定为本研究的逻辑基点。二、列宁文化观的理论基础。列宁文化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俄国社会问题,解决俄国的文化问题。19世纪90年代,列宁在同民粹派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形成了唯物史观立场,在20世纪初同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斗争中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这些都为列宁把握和认识文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三、列宁文化观确立的社会历史前提。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凸显的解决时代课题的迫切性也孕育着解决问题和理论发展的方向。列宁文化观的形成以俄罗斯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为文化前提,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为实践基础,以对俄国社会主义发展中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掣肘的破解为文化宗旨。第二章,列宁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轨迹。列宁文化观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转变和发展过程,经历了一个从孕育、形成、发展和相对完善的过程,也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列宁文化观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从1893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这是列宁早期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二、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这是列宁文化观构建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实现了向实践的飞跃。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工作重心的转移,对俄国落后的文化现状的认识,同所谓“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斗争等,使列宁就什么是无产阶级文化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标志着列宁文化观框架的初步形成。三、从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1924年列宁逝世,是列宁文化观发展完善时期。随着新经济政策实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列宁越来越认识到,制约社会主义建设的不仅仅是经济落后,更多的是来自于人民群众落后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执政党自身文化的缺失。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可以通过革命的方式进行更迭,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文化落后的改变则更为艰难。因此,列宁这一时期特别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无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国家机关、领导农民走合作社道路以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都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为此,列宁提出必须进行文化革命。列宁深刻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把能否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看做“或者是断送苏维埃政权所取得的一切政治成果,或者是为这些成果奠定经济基础”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这些思想都标志着列宁文化观的成熟。第三章,列宁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列宁的文化观是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早形态。它包括了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基本方面和内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一、揭示了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列宁认为,无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工业化,还是实现合作化,都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其次,文化建设还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因为,文化缺失一是会限制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对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二是会导致党内拖拉作风和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盛行。因此,列宁认为,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使得苏维埃夺取政权后,必须补上应该率先进行的文化革命的课,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二、强调了无产阶级必须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首先,进行文化革命,夺取文化领导权。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在进行政治革命、经济革命之后必须要进行一次文化革命,只有文化革命也取得胜利,社会主义革命才算是彻底的胜利。其次,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巩固文化领导权。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夺取文化领导权,更为重要的是巩固文化领导权。为此必须做到:出版文化要维护党的权威,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占领和巩固无产阶级教育阵地;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哺育大众;提倡科学、反对宗教迷信;建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三、阐述了文化的阶级性。列宁提出:“每一个现代民族,都有两个民族。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文化”。列宁提出的两种文化理论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涉及到如何用阶级分析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如何解决国际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四、建构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和合理进步的教育制度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用健康向上的文学艺术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加强执政党自身文化建设等。五、阐明了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列宁认为,要想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吸收借鉴利用文化遗产。列宁始终认为,只有把人类特别是资产阶级所积累的全部经验和知识同劳动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建设,必须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决不能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第四章,列宁文化观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列宁文化观的实践价值。20世纪20年代,苏联在列宁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文化各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扫除文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国民教育水平有了整体提高,文化事业成效显著。二、列宁文化观的理论价值。列宁建构起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系统理论体系。列宁文化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但列宁并没有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本身,而是在俄国具体而丰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不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建构起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的系统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对毛泽东对文化的理解、如何对待人类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三、列宁文化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首先,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当今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现代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两个百年梦想。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推进“文化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建设。其次,必须把握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所以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再次,必须继承和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实践证明,先进文化必须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实践需求加以整合和创新。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创造性地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的先进管理经验,在世界的大视野中走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集中供热系统是将集中热源所产生的蒸汽、热水,通过热力管网供给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的采暖的方式。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公共事业的一项重要设施。为了实现
加快发展铜陵现代物流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必经之路。文章从总体情况、物流需求和供给等方面分析了铜陵物流发展现状,在比较皖江四市(马芜铜宜)城市物流
本研究从技术特征的角度来解析信息技术制具,构建了技术特征影响用户接受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机理模型。对问卷调查收集的367份有效样本通过PLS结构方程方法进行模型检验,结果表
不同剂量甲孕酮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62例临床观察上海市北医院(上海市200435)张以然周汉高1995年4月至1996年3月,我们采用甲孕酮治疗多种中晚期恶性肿瘤62例,对增进患者食欲、增加体重取得了较满意的疗
本文结合重庆某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根据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点,给出了施工风险的4个因素,并选取了16个影响施工风险的评价因子,采
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更为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也相应的增加。幼儿园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普及,并且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也因各地的不同情
粮食是一国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尤其对于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经济体而言,粮食问题至关重要,粮食问题不仅指粮食是否供需平衡的粮食安全问题,而且也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就目前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而言,事故频发严重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如何加强电力的安
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对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有利于高职生的健康成长。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还不尽人意。文章通过对高职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学科性质的课程,但是它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践和探究活动来分析和处理相关的问题,一方面使得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