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黑血技术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

来源 :承德医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x147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分析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及可行性;2、探讨磁共振黑血技术在术前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准确性及可行性,为内外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住院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观察磁共振黑血影像检查结果及相关CT血管造影影像结果,对比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二者的一致性。2、收集在此期间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术前核磁黑血检查结果,观察颈动脉斑块核磁黑血检查结果,判定斑块稳定性,分析该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3、采用SPA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磁共振黑血技术与CT血管造影两种监测方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Kappa)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计算P值(n<40),检验水准为p=0.05。结果:1、磁共振黑血结果:轻度狭窄13支,中度狭窄23支,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2支;CTA结果:轻度狭窄13支,中度狭窄25支,重度狭窄17支,完全闭塞1支;磁共振黑血检查结果与CTA检查结果在评估颈动脉狭窄方面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5(Kappa=0.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结果:21个斑块显示纤维帽结构,18个具有脂质核心,13个斑块具有出血,15个斑块具有钙化;磁共振黑血技术结果:纤维帽信号19支,脂质核心15支,斑块内出血12支,钙化13支;磁共振黑血结果与病理结果在检测出斑块纤维帽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688);二者在检测斑块内脂质核心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375);二者在检测斑块出血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625);二者在检测斑块钙化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0.727)。结论:1、磁共振黑血技术在判断颈动脉狭窄方面可以达到在CTA方面的效果,尤其是它无创、无辐射、无需注射造影剂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及应用。2、磁共振黑血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上与病理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对外科CEA等相关治疗及内科规范化用药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精密可控震源对地发射扫频信号,通过高精度的观测系统获得记录资料,采用专门的数据处理方法来提取信号,获得地下介质的信息.介绍现有的一些数据处理方法,比如匹配滤波、反褶
直接免疫胶乳凝集法假阳性及假阴性排除华月琴(苏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妇产科研究室,江苏苏州215006)关键词直接免疫胶乳法间接血球凝集抑制法促绒毛膜性激素直接免疫胶乳法(立知孕)检测尿HCG深
惠栋是清代学术史上久负盛名的朴学经师,在他的引领下,包括王昶、沈大成、江声、余萧客、王鸣盛、钱大昕、江藩、李林松等在内的吴地学者皆以汉人经说为指归、考证为手段从事
<正>"从智慧规划到智慧城市"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小城市提升区域竞争力、重塑竞争力新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