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隧道洞身开挖方法及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llen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函谷关隧道是三门峡灵宝市G310国道南移工程,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线路长,地势起伏较大,隧道最大的埋深107m,最浅的埋深为18m。湿陷性黄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性,分析函谷关隧道所穿区域湿陷性黄土的成因、特征以及变形机理对优化隧道的开挖方法、筛选弱化黄土湿陷性的处理技术,确保围岩、支护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三门峡函谷关黄土隧道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特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施工的工程案例及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湿陷性黄土公路隧道的结构与围岩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湿陷性黄土隧道施工的开挖和支护方法转换以及湿陷性地基的处理技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对黄土的成因、特性及变形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并在围岩沉降、工期、施工难度、造价等方面对黄土隧道开挖支护方法进行总结、对比分析。(2)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提出采用CRD法向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转换施工工法,并结合现场洞顶沉降及围岩收敛位移变形量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在湿陷性黄土隧道中采用CRD法向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转换施工工法,能够有效控制围岩结构稳定及变形,确保隧道施工安全。(3)对水泥土挤密桩施工产生的振动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初期支护的表面未产生明显的裂纹,拱顶下沉为1~2mm,水平收敛为2~3mm,产生的振动对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影响比较小;而且对处理后的桩间土取样检测,结果满足压实度和湿陷性的设计要求,表明采用水泥土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具有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在当前交通的高速发展下,随着列车速度与车辆密度的增大,交通不畅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下穿铁路的出现成为必然。随着线路密度的增大,大跨径下穿框架桥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开始进入每一个家庭,全球汽车使用量也因此迅速增加。但环境污染、能源浪费和资源短缺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因此汽车行业通过各种方法解决上述汽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相关解释关于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的规定,从“家庭共同生活说”到“夫妻关系存续说”再到两者的结合,给司法实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婚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路线不断延伸,在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地形复杂,高山峡谷,峰丛林立,高墩桥梁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基于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理念,在柱板
表面功能结构制造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表面功能结构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学科领域的研
长期以来,水-岩相互作用是岩土工程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岩土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均与水的长期作用密切相关。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工业带来环境恶化等问题。酸性降雨
民生问题是关乎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问题,是我国进行革命和建设都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方志敏作为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他在领导苏区人民进行
压敏涂层(Pressure-Sensitive Paint,PSP)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压力测量手段,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具有高空间分辨、全场测量的显著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空气动力学测试当中。对
无源定位与跟踪技术作为新兴的并且正在迅速发展的电子对抗技术,是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通常由分散布置的多个侦察站协同工作,迅速实现对未知辐射源目标的定
烧结Nd-Fe-B磁体由于其优异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航空航天、医疗设备、节能电器等诸多领域。但是由于较差的温度稳定性和耐腐蚀性能限制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