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基水解菌对腈纶纤维的改性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emo1122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腈纶纤维由于其具有疏水性,易起静电,在工业上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传统的改性方法需要在高温、强酸、碱的条件下进行,会造成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质发生变化,强度和手感都有明显下降,且纤维易泛黄。   本实验采用生物改性,即用产腈水解酶的微生物对腈纶纤维进行处理,使纤维表面的氰基水解,增加纤维上的亲水性基团含量,从而改变腈纶的疏水性和染色性能。   为了提高转基因大肠杆菌BL21(DE3)-PE7-Nit产腈水解酶的酶活力,本文首先对转基因大肠杆菌BL21(DE3)-PE7-Nit进行了培养优化。优化后得到的培养基的配方为:酵母粉10g/L,L-谷氨酸钠8g/L,MgSO4.7H2O0.7g/I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0.3mmol/L、磷酸氢二钾0.5g/L、磷酸二氢钾0.5g/L。培养条件为:初始pH值7.0,接种量2%。催化条件为:乙腈浓度150mmol/L,催化pH7.0,菌浓比1:2,催化温度37℃。通过对腈水解酶的培养基、培养条件、催化条件的优化,腈水解酶活力提高了130.37%。   用优化后的条件对转基因大肠杆菌BL21(DE3)-PE7-Nit进行培养,并对纤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氰基水解菌处理后腈纶纤维表面的O元素百分含量增加,相应的C、N元素百分含量都有所下降。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表明,处理后的腈纶纤维出现-COOH,而未处理的腈纶纤维表面并没有该基团。同时,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处理后纤维表面的氰基数量有一定的减少,而羧基有一定的增加。通过染色实验也发现,处理后的腈纶纤维对亚甲基蓝和阳离子染料的上染率提高,而对酸性染料的上染率下降,这些测试结果说明生物改性处理后腈纶表面的氰基水解成相应的羧基。重组DNA大肠杆菌处理后的腈纶纤维的亲水性增强,回潮率和保水率的长率分别是61%和64.6%。处理后腈纶纤维的强力只下降了1.17%,因此推断只有腈纶表面的氰基被水解,所以对腈纶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影响不大。   同时,实验中考虑了处理时间、接种量以及表面活性剂对氰基水解菌处理腈纶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氰基水解菌处理腈纶纤维的时间越长,纤维的回潮率和阳离子染料的上染率也就越大。当接种量为4%或6%的时候,氰基水解菌对腈纶纤维的改性效果最好。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JFC和平平加O的添加对氰基水解菌改性腈纶纤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实验中选择添加JFC作为表面活性剂。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中,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基本可以保证在
本课题基于被压制件对液压机的多种工作压力需求,提出了一种比例插装阀调压系统,该调压系统可以实现变压力调整。针对比例插装阀调压系统设计调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本课题主
超细有机颜料比表面积大、着色强度高、色泽鲜艳,可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特别是随着喷墨印花和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为超细有机颜料的应用和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了制备分散稳定性高和品质优良的超细酞菁蓝颜料,本课题采用烯丙基型可聚合分散剂对酞菁蓝颜料进行分散,然后在超细酞菁蓝颜料表面引入共聚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超细包覆酞菁蓝颜料。详细考察了可聚合分散剂结构和用量、加工工艺对超细酞菁蓝
当前,线性振动和线性隔振理论已经被研究地比较透彻,并且在工程实际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许多实际工程问题。然而,实际问题中产生的振动绝大部分都带有非线性因素。但非线性隔振理论及应用当前仍处于不断探索研究阶段,低频振动的隔振仍然在工程领域中面临挑战。从振动传递率曲线可知,如果激励频率不小于隔振系统固有频率的2~(1/2)倍时,那么系统才会达到隔振效果。众所共知,弹性元件刚度越小,隔振系统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PTT织物是近几年市场上流行的具有形态记忆功能的一类产品。   本文针对PTT织物采集市场上已有的21只品种,在分析其主要规格的基础上,选择FAST和KES系统分别测试PTT织物的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供应出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峰谷用电的差值越来越大。为缓解电网的压力,我国大部分省市都已执行峰谷电价政策,实行电费分时段计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