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可能产生作用的部分机理,并比较何种方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更佳。方法:将8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病人随机分到艾条温和灸组(A组),艾炷隔姜灸组(B组),口服药物雷尼替丁组(C组)。A组、B组每日艾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C组连续服药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2个疗程。三组的研究周期均为2个月,其中临床治疗23天,治疗后1个月各随访一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完成(4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三个观察时间点让受试者填写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等信息。另外,在治疗前、治疗完成(4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IL-10及TNF-α水平结果:1、治疗4周后,三组总有效率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组间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A组总有效率、B组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p<0.05);三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三组组间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比较,艾条温和灸、艾炷隔姜灸组与药物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艾条温和灸与艾炷隔姜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前3组IL-1、IL-10及TNF -α组间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三组治疗4周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IL-1、TNF-a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三组IL-1、IL-10及TNF -α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条温和灸、艾炷隔姜灸及药物治疗CSG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2、艾条温和灸和艾炷隔姜灸治疗CSG的远期疗效优于药物组。3、艾灸能够调节IL-1、IL-10及TNF -α的水平,抑制炎症的发生。表明艾灸能够通过抗炎机制治疗CSG,且其作用相当于药物雷尼替丁,为临床治疗CSG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