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省、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小学开展心理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为推动心理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心理教育不但伴随着新课程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而且已经成为了新课程的一个支点,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有的学校开设了具体的心理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大部分学校则以学科中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根据原国家教委1997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规定,在初中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使得心理教育堂堂正正地走进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一个有力平台。因此,作为心理教育内容在中学阶段的重要载体——思想品德教科书,对之进行整体的研究和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对心理教育内容的正确审视和研究,是进行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大量搜索阅读,采用文本分析、定量研究等方法,以沪教版2007年教科书为载体,对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心理教育内容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心理教育内容在教科书中的呈现,通过心理教育内容所占比重以及内容的选择加以体现;其次,就心理教育内容的呈现特点在体系、编排、表达等方面逐一归纳分析;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就教科书对心理教育内容的选择,心理教育内容的呈现以及心理教育内容对师生的要求等提出笔者的几点思考。希望在新课改和教科书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能对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心理教育内容的编写和教学实践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