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患者的寰枢椎术前CT影像进行解剖学结构测量,为临床采用徒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法治疗上颈椎疾病提供参考数据,并探讨徒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我院2007-2014年骨科所收治寰枢椎骨折50例患者采用CT扫描,并应用MPR及Inspace软件对寰枢椎椎弓根进行测量,测量参数包括:寰枢椎椎弓根的上下径、椎弓根的内外径、椎弓根的上倾角、椎弓根的内倾角、椎弓根的长度、钉道最小内倾角、钉道最大内倾角及钉道最佳内倾角;通过椎动脉造影后测量寰椎横突孔处椎动脉与椎弓根的最大距离和理想内倾角,了解有无椎动脉行走异常及变异。手术方法采用徒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即对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取后正中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及筋膜,沿白线切开,棘突两侧骨膜下剥离颈后椎旁肌,寰椎向外至后结节旁开20mm、枢椎向外至关节突外缘为止,保护静脉丛、椎动脉及颈2神经根。螺钉的进钉位置根据CT选择在:寰椎为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和寰椎后弓上缘以下约3mm的水平面交点,枢椎为枢椎下关节突的中点,结合CT数据选择合适螺钉长度,置入直径为3.5mm的万向椎弓根螺钉。连接复位棒,复位,固定,冲洗,止血,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结果:1.寰枢椎椎弓根CT测量的结果:寰椎椎弓根的上下径为(4.45±0.56)mm,寰椎椎弓根的内外径为(8.76±0.73)mm,寰椎椎弓根的上倾角为(7.77±0.62)o,寰椎椎弓根的内倾角为(9.13±0.46)o,寰椎椎弓根的长度为(27.88±1.23)mm;枢椎椎弓根的上下径为(5.09±0.43)mm,枢椎椎弓根的内外径为(6.62±0.46)mm,枢椎椎弓根的上倾角为(40.02±1.25)o,枢椎椎弓根的内倾角为(28.43±0.97)o,枢椎椎弓根的长度为(26.64±0.85)mm。2.寰椎椎弓根钉道在上倾角为最大、最小时,相应的内倾角度范围为(7.1-9.5)°、(7.0-9.4)°,钉道中心距寰椎横突处最大距离分别为4.6mm和4.3mm。3.在50例患者中,共观察到7例寰椎椎动脉沟环变异,其发生率为14.00%,其中后环变异6侧,占总变异率的85.14%,I、II、III、IV型后环变异发生率分别为2.00%、1.00%、1.00%、2.00,侧环变异率为1.00%。4.测量结果显示,寰椎在10°内倾角时钉道最长,左右两侧分别为(27.83±1.78)mm和(27.85±1.67)mm;与0°、5°和15°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5.寰椎左右两侧椎弓根不同内倾角度进钉时的进钉点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分析表明,在0°-15°内,寰椎左右两侧椎弓根进钉的进钉点至后正中线的距离呈递增趋势,在同一角度下,左右两侧角度其中角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角度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恢复状况良好,螺钉无松动变形等状况产生,50例患者的中优良率达96.00%,置钉的准确率达97.50%。结论:通过对术前CT影像进行观察和测量,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指导,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在手术治疗上颈椎损伤中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值得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