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群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环境污染物的蓄积,恶性肿瘤的疾病负荷有加重的趋势,与此同时,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日趋成熟,但也暴露出其缺陷和局限性,包括正常组织不可避免的损伤和第二原发肿瘤风险的增加等等。因此,近三十年来,肿瘤的免疫治疗,尤其是过继免疫治疗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是由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方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其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探索。与LAK细胞相比,ClK细胞具有杀伤活性强、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已经在国内外多个研究中心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本项研究是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对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CIK细胞进行CIK细胞抗肿瘤Ⅰ期临床试验,研究自体来源CIK细胞扩增技术和抗肿瘤活性,探讨CIK细胞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及其对于肿瘤患者体内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同时初步论证CIK细胞对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价值。
本项研究的第一、第二部分从21例恶性肿瘤患者(包括肝癌10例、白血病3例、淋巴瘤2例、肾癌2例、胃癌1例、肺癌2例、卵巢癌1例)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CIK细胞,培养第10天采样测定CIK细胞扩增情况、效应蛋白表达水平和体外杀伤活性,随后将受试者按CIK细胞输注剂量分为四个治疗组观察不良反应,并测定输注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相关表面标志变化情况。我们从21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扩增了CIK细胞,培养第10天采样,细胞总数平均扩增12.8倍(6.3倍~22.8倍),CD3<+>CD56<+>细胞数平均扩增544.6倍(131.0倍~1586.9倍);细胞群体中18.59%(10.92%~30.16%)合成IFN-γ,26.26%(18.43%~35.08%)合成。TNF-α,82.74%(50.30%~93.30%)合成穿孔素,79.97%(55.79%~95.15%)合成颗粒酶B;在效靶比10:1的情况下,4小时内能够杀伤72.95%(60.03%~81.08%)的K562细胞。2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未出现导致研究中断的严重不良事件,CIK细胞最大耐受剂量20.1×10<9>,观察到WHO 2级发热5例,一过性白细胞减少2例,均能迅速恢复正常;CIK细胞输注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CD25、CD38、CD69表达均有明显上调,P<0.001。
本项研究的第三部分从4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CIK细胞,培养第10天采样测定CIK细胞扩增情况和体外杀伤活性,受试者接受CIK细胞治疗联合全身化疗,观察不良反应并评价肿瘤负荷消长,同时测定输注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活化相关表面标志和抑制T细胞亚群比率变化情况。我们同样从4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扩增了CIK细胞,培养第10天采样,细胞总数平均扩增35.5倍(27.1倍~45.3倍),CD3<+>细胞数平均扩增46.8倍(30.0倍~65.8倍),CD3<+>CD56<+>细胞数平均扩增1001.0倍(669.4倍~1467.3倍),在效靶比10:1的情况下,4小时内能够杀伤67.25%(59.30%~75.10%)的K562细胞;4例受试者共接受了11个疗程的CIK细胞治疗,平均每疗程剂量(19.3±2.1)×10<+>,最大耐受剂量21.3×10<9>,其中7个疗程为联合全身化疗,4个疗程为单独用药,观察到WHO 2级发热2例3人次,未出现导致研究中断的严重不良事件,在7个疗程联合全身化疗的受试者中,与既往治疗时相比,加用CIK细胞后骨髓抑制的持续时间与严重程度没有加重,也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对常规全身化疗无不良影响;CIK细胞治疗2疗程后,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69表达率平均增加122.90%(22.76%~349.86%),CD4<+>CD25<+>细胞亚群平均降低25.78%(5.68%~72.37%),2例受试者CD4/CD8比率有所改善,治疗期间随访,4例受试者中1例部分反应、2例疾病稳定、1例无反应,目前4例受试者均持续生存。
CIK细胞抗肿瘤Ⅰ期临床试验表明,从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的自体来源CIK细胞具有良好的扩增能力和抗肿瘤活性,临床应用耐受性良好,可以联合全身化疗使用,除了直接杀伤作用外还可能调节体内T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增强抗肿瘤活性,对于治疗困难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产生了一定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抗肿瘤治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