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对当前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评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yongs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当前中国外交决策制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公众舆论作为一种国内社会因素,它对中国外交决策制定的影响已经日益凸显。本文拟对公众舆论对当前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度进行阐述,说明公众舆论对外交决策的正面影响需要而且必须存在。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使公众舆论的相关理论得到扩展,也对加强公众舆论对当前中国外交决策的积极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该论文的选题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学术价值以及应用价值,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说明了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进而在第一部分中分析了公众舆论的概念,并对公众舆论的表达主体进行分类介绍,表达主体包括“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叙述了公众舆论与中国外交决策发展的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外交决策过程呈现出“官方”决策的特点;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政府外交决策中也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迹象;近十几年,中国政府外交决策中开始有限的关注和提炼公众舆论成份,公众舆论在中国政府外交决策中的影响逐渐加深。在第二部分中指出当前公众舆论影响中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政府对公众意见的重视程度不足,“官方”决策仍然具有决定性作用,公众舆论影响外交决策制定过程中大众传媒作用的片面性,外交制度建设与规范公众舆论表达的不同步性以及公众舆论表达主体的多元性与表达倾向的复杂性。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分别是外交决策自身特点影响政府对公众舆论的关注度,大众传媒自身缺陷限制公众舆论畅通地表达,外交制度建设进程的缓慢束缚了公众舆论的良性发展,公众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造成非理智的利益表达。第三部分对当前公众舆论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现实性及必要性进行分析,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外交决策过程的日益民主化,以及大众传媒的平台作用,这些因素都促进了公众舆论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公众舆论的存在并发挥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中国外交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指标,可以使中国制定的外交政策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为中国外交获得更强大的国内舆论支持和更大的回旋余地。最后,在该文的第四部分,针对以上所说的公众舆论参与外交决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政府要逐渐加深公众舆论对中国外交决策的影响,提高关注和提炼公众舆论的能力,促进中国外交决策的进一步民主化;进一步发挥大众传媒自身优势,确保公众舆论表达渠道的畅通;加快外交制度建设进程;提高广大公众的素质,使舆论表达朝着理性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政府、公众以及大众传媒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公众舆论不仅能够更深的影响国家外交决策,也能够健康发展,并逐渐使世界上其他国家听到中国的声音,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其他文献
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医药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国内上市的医药类公司无论是公司数量还是质量方面与以前相比都有了本
基于近年国内掀起的高铁热以及南京南站运营后在视觉识别系统出现一系列问题,对南京南站视觉识别系统的建设和实际使用情况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本文就国内外各主要城市的交
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美术作业的设计,美术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经验、教材分析过程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所以当教师在进行每一堂课的美术作业的安排上又不尽相
膨胀土是颗粒分散度高、以黏土矿物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要成分、对环境的湿热变化敏感的高塑性黏土。它具有明显的吸水膨胀软化、失水收缩开裂、反复变形与强度变化的特征。膨
近年来,某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盟均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由,提出对来自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基于碳含量征收惩罚性关税,此举引发国际社会热议。如果以国家为统计
从师职业地位、工作调动、职业终止三方面分析德国教师职业保障体系,其对教师职业发展与有序进行提供了重要支撑。基于德国经验,建议我国在教师职业保障体系建构与完善过程中,从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盆栽烟草根际青枯病原菌和拮抗菌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显著降低了抗病品种‘K326’和感病品种‘南江三号’烟草青
最近几年考研高等数学试题中所出现的有关曲面积分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型曲面积分、第二型曲面积分的计算,以及有关性质的考查。本文以考研高等数学试题为例探讨了曲面积分问题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脊椎,举证责任分配是举证责任的核心。常言道:“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可见,举证责任分配对于诉讼的成败起着实质上的决定作用。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历来是民
前期研究发现,苏珊·桑塔格饱受争议的所谓“形式论美学”,其实乃是问题的表面假象,她对内容的矮化、对形式的拔高,实质上是为了强调,形式的能指构造可以展示作家的精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