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时期是遏制污染物排放增量、实现总量减排及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时期,但当前工业污染排放量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减排工作任务艰巨。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减排任务,需要研究清楚经济与排放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各因子减排潜力。回顾我国工业减排工作发展历程,“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减排工作成效最为显著。对该时期工业污染减排情况进行回溯和分解分析可以找寻减排关键因素,提高“十三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效率。本研究以“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全国工业COD、氨氮排放量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分解分析等方法,将排放变化的总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源头削减效应、过程控制效应、末端治理效应,深入分析各因子的内部特征和行业差异,有利于指导下一步工业减排工作。本文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对EKC相关研究、因素分解分析、我国水污染减排驱动因子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第二章对我国2006~2015年间全国工业废水、COD、氨氮总排放情况和行业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第三章基于de Bruyn模型,将工业污染的总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并将技术效应进一步分解为源头削减效应、过程控制效应和末端治理效应。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将工业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结构分解,并针对每个效应的内部特征和行业差异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一章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本研究结果显示2006~2015年,COD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源头削减效应、过程控制效应和末端治理效应分别为103.12%、-9.76%、-136.03%、95.32%、-6.85%、-47.58%;氨氮减排分别为 102.60%、-7.03%、-139.89%、-89.40%、-2.61%、-47.87%。本研究表明: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经济规模扩张是最大的COD和氨氮增排因素,技术进步是最大的COD和氨氮减排因素,行业结构调整对COD和氨氮减排作用较为有限。技术进步效应的内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管理机制得到推进。其中,源头削减减排作用最为显著,末端治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过程控制由“十一五”期间的增排作用变为“十二五”期间的减排作用,仍具有较大的COD和氨氮减排潜力。对于COD技术减排而言,逐渐由源头削减和末端治理为主向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治理过渡。而对于氨氮技术减排而言,由于受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影响,末端治理对于氨氮减排的作用在逐步减弱,如果能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工艺提标改造,末端治理减排潜力较大。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十九大提出的关于高质量发展战略与政策,本研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严控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继续扩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全面取缔“十小”企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对重点行业实施清洁化改造,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全过程减排;落实工业企业节水行动,通过节水技改等工程措施提高循环用水效率;集中处理工业污染,组织污染企业退市入园,实现工业企业集约集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