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通过对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参西录》)中清法相关内容的整理,总结张锡纯在清法组方用药和临床应用中的特点,研究得出《参西录》对仲景清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研究方法对《参西录》和仲景清法条文、方剂、药物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数据统计、比较分析和整理归纳等方法,总结《参西录》对仲景清法的继承和发展。2.1分类方法1.分类标准:参考中医教材《方剂学》,按照清法方剂的分类,确定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清热祛暑、清热利湿、清热化痰九类,并依据教材确立划分标准。2.方剂纳入标准:(1)张锡纯本论符合分类标准者;(2)本论不明者,参考历代医家对相关方证的阐述,或《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方剂功用、主治及方论选录等相关内容,论述符合分类标准者;(3)有争议者,参考《方剂学》相关内容,论述符合分类标准者;(4)以上满足其一即可纳入相应分类。3.方剂排除标准:(1)未注明剂量的方剂;(2)转录的古方、他方或出处不可考的方剂;(3)随证加减化裁及张锡纯不以之为固定方的方剂。4.条文纳入标准:同方剂纳入标准。2.2统计方法利用Excel软件对各分类中方剂用药数和方剂用药频次进行统计。为方便阅览,规定输出数据结果中,始终保持横坐标分组≤25,药味数量超过25即剔除频次最低的数据。3研究结果1.清气分热:(1)条文篇目对比:仲景相关条文21条,《参西录》中相关篇目34篇。《参西录》对《伤寒论》原文34、154、155、176、219、350条进行了探讨;提出温病统于六经、伤寒温病始异终同的观点;在猩红热的治疗中体现了病证同治的思想。(2)方剂对比:仲景相关方剂11首,《参西录》相关方剂17首。《参西录》在仲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栀子豉汤的基础上,扩展了热在气分的诸多方证,并有中西药合用方2首。(3)用药对比:仲景常用清热药为栀子、石膏,《参西录》常用药为石膏、知母、白茅根,常以连翘、蝉退为引经药,对西药阿斯必林进行了讨论。《参西录》提出辛凉药物更宜阳明经证;补充扩展石膏功效;以人参助石膏清热益阴;重视热有出路,强调审病机而因势利导。2.清营凉血:仲景方中无此类方剂,但防己地黄汤中生地黄之用为后世清营凉血方之祖;《参西录》代表方为鲜小蓟根汤,可清血中热毒,临证亦多以生地黄清血分之热。3.清热解毒:(1)条文篇目对比:仲景相关条文5条,《参西录》中相关篇目24篇。《参西录》对仲景阳毒、肺痈的治法进行了讨论;对瘟疫、霍乱的治法进行了补充;强调传染病应防热毒扰心;对肠溃疡的讨论体现了病证同治的理念。(2)方剂对比:仲景相关方剂4首,《参西录》相关方剂15首。《参西录》提出桔梗不宜于肺痈、辛温不宜于阳毒;补充了霍乱、毒淋、眼科等证的方剂。(3)用药对比:仲景常用药为甘草,《参西录》常用药为甘草、鸦胆子、硼砂、金银花。张氏承仲景习惯常生用甘草;善用鸦胆子清肠中热毒,甘草、三七解毒去腐;对毒淋、霍乱、眼科疾病中的西医用药进行了观察讨论。4.气血两清:仲景无相关条文和方剂。《参西录》中代表方剂为清疹汤,并取白虎汤之意清阳明气分之热。5.清脏腑热:(1)条文篇目对比:仲景相关条文12条,《参西录》中相关篇目28篇。《参西录》对《伤寒论》原文63、162、371、373条和《金匮要略》十七篇17、46条均有阐发;对肺热、热痢、黄疸、吐衄证的治疗进行了补充;对肺结核的治疗体现了病证同治理念。(2)方剂对比:仲景相关方剂9首,《参西录》相关方剂22首。《参西录》对仲景麻杏甘石汤、白头翁汤、硝石矾石散、泻心汤均有讨论和发展。(3)用药对比:仲景常用药为黄芩、黄连、甘草;《参西录》中常用药为甘草、芍药、牛蒡子、玄参、朱砂,对阿斯必林、百布圣、臭剥等西药药性进行了阐释。《参西录》对仲景方中白头翁、矾石均有探讨;温病中用药常以辛凉代仲景辛温;对西医治疗热痢、黄疸病的用药进行了讨论和评价。6.清虚热:(1)条文篇目对比:仲景相关条文共计9条,《参西录》中相关篇目共计7篇。《参西录》对《伤寒论》原文第303、310条进行了讨论和扩展。(2)方剂对比:仲景相关方剂8首,《参西录》相关方剂3首。《参西录》对仲景黄连阿胶汤有所探讨,并发展得到少阴热化证自拟方。7.清热祛暑:(1)条文篇目对比:仲景相关条文仅1条,《参西录》中相关篇目4篇,对暑热不夹湿或夹燥证、暑热泄泻伤阴证以及伏暑证进行了扩展补充。(2)方剂用药对比:仲景代表方为白虎人参汤,《参西录》中代表方为加味天水散和加味益元散。仲景用人参生津,张氏以山药增液。张氏治疗伏暑常用仲景白虎汤或大剂石膏。8.清热利湿:(1)条文篇目对比:仲景相关条文14条,《参西录》相关篇目12篇。《参西录》对《伤寒论》原文第223条和身发黄证进行了探讨,对淋证、水臌进行了补充完善;指出西医混治五淋,疗效不及中医。(2)方剂对比:仲景相关方剂10首,《参西录》中相关方剂9首。《参西录》对仲景猪苓汤、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有所讨论和发展。(3)用药对比:仲景常用药为滑石;《参西录》中常用药为滑石、甘草、芍药。两者皆善用滑石,张氏又善用滑石、甘草取天水散之意。9.清热化痰:(1)条文篇目对比:仲景相关条文仅1条,《参西录》中相关篇目8篇。《参西录》对《伤寒论》原文第138条进行了讨论,并补充了痰热所致神志异常疾病的论述。(2)方剂用药对比:仲景代表方为小陷胸汤,《参西录》中代表方为龙蚝理痰汤和荡胸汤,常用药物为赭石和朴硝。《参西录》取仲景小陷胸汤之意拟荡胸汤,对痰热壅滞之神志病的治疗进行了补充。4研究结论1.《参西录》的清法思想承自仲景、兼融寒温,认为仲景部分清热剂亦为温病方,并对其用药进行了讨论,指出应以辛凉代仲景辛温;又在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伤寒、温病始异终同的观点,对清法在温病、寒温同治中的应用进行了补充和发展。2.《参西录》继承仲景思想,重视使热有出路,认为热从肺、腠理、水道皆可清散,并善借药力升提、透发之性,引深伏之热外见;同时张氏又强调因势利导,指出热从汗解未必须用汗法,当审其病势、调其阴阳,寒热相合亦可使热作汗而解。3.《参西录》在清法的应用中常遵仲景方,又提出古方今用须有通变,结合病证变化对仲景清热剂多有化裁通变,大大扩展了原方的应用范围,对热毒、疫毒炽盛等证的讨论也弥补了仲景清法理论的不足。4.《参西录》在对仲景清法有所发展的同时,又中西互参,病证同治,并在清法的诊疗中,对中西医结合用药、提高中医疗效进行了尝试,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