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t,比2014年增加1440.8万t,增长2.4%。其中,全国玉米产量为22458.0万t,较上年增加893.4万t,同比增长4.1%,创下历史新高。丰收背后,粮食结构性矛盾突出。对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弱化了对粮食数量上的要求,而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动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创新,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是经济发展动力转换,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的关键。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内涵式道路,要做到两个“要”:要“顶天”,即注重先进科研成果的引进、创新;也要“立地”,把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到千家万户。 一项技术创造一个奇迹,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新品种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户作为新品种技术的最终使用者,其对新品种的选择与否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本研究以河南省滑县279户玉米种植户为研究对象,以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户玉米新品种选择行为进行研究,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特征、家庭特征、品种认知特征和环境特征四方面探讨哪些因素显著影响着农户玉米新品种选择行为。 研究结果表明,将近60%的农户都在县种子公司购买玉米种子,在乡镇农技站购买种子的农户仅占总样本的9.3%;68.1%的农户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将是否高产作为选择第一要素,同时多数农户(30.8%)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品种比较选择。50.5%的农户在过去三年中选择了玉米新品种,仍有一半左右的农户始终在使用旧品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是否为示范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新品种特性的认知、参加品种培训次数等都对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具有正向影响。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高效的农业新品种推广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