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铝合金7050和镁合金AZ31分别为外壳和内芯的复合棒,不仅可以大幅度减轻产品的重量,满足轻量化的趋势,同时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复合棒热挤压工艺具有生产工序简单,材料利用率高的特点,但是镁合金内芯镶嵌进入铝合金外壳的过程中会带入空气,热挤压过程界面氧化影响结合质量和结合强度。本文通过真空熔炼的方法,减少氧化物和杂质的生成,从内芯添加方式入手,研究真空浇注技术制备内芯对复合棒界面特征的影响。利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钢铁联合研究基金(U1660111),极地舰船用分层均质板材制备与多尺度耦合成形机理研究;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端钢铁冶金联合基金项目(E2020203033),不锈钢复合板洁净界面制备成形与性能调控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铝合金7050和镁合金AZ31分别为外壳和内芯的复合棒,不仅可以大幅度减轻产品的重量,满足轻量化的趋势,同时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复合棒热挤压工艺具有生产工序简单,材料利用率高的特点,但是镁合金内芯镶嵌进入铝合金外壳的过程中会带入空气,热挤压过程界面氧化影响结合质量和结合强度。本文通过真空熔炼的方法,减少氧化物和杂质的生成,从内芯添加方式入手,研究真空浇注技术制备内芯对复合棒界面特征的影响。利用ProCAST软件对真空感应熔炼中的充型过程、凝固过程和缩孔缩松缺陷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内芯充型率工艺优化图,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内芯充型模拟方案进行设计,分析各工艺参数对缩孔率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熔体温度为780℃,浇注速度为60mm/s,模具温度为300℃。在有限元仿真的基础上,获得无肉眼可见缩孔且充型率达到100%的试验样件,在得到的镁合金内芯上取样,进行微观检测和元素扩散分析,统计缩孔分布,分析元素扩散和界面结合质量的变化特征,利用有限元试错法对复合棒充型过程裹气现象进行分析,探究缺陷产生机理,改进充型模具。基于工程法理论,分析挤压筒与外壳,外壳与内芯接触面上的应力分布,推导各区段法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平衡方程,建立铝镁合金复合棒热挤压力数学模型,分析不同挤压温度、摩擦系数和挤压比对挤压力的影响规律,与经验公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挤压力处于合理误差范围内,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考虑铝合金外壳与镁合金内芯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铝镁合金挤压三维热力耦合模型,研究铝镁合金在热挤压过程中的速度场,温度场、应力场和应变场的分布情况,以及挤压温度、摩擦系数和模具角度对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挤压温度为360℃,摩擦系数为0.1,模具角度为45°。通过上述工作,获得一组充型率高且无肉眼可见缩孔的内芯充型工艺参数,并针对热挤压复合成形过程展开有益探索,得到铝镁合金复合棒热挤压过程的一般变形规律,为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铁素体马氏体钢在强辐照环境下具有优异的几何稳定性,耐腐蚀性能以及抗辐照肿胀等特性,可以作为核反应堆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铁素体马氏体钢中含有的主要元素为Fe和Cr,还有少量的Si、C、N等元素。同时FeCr合金又是重要的不锈钢材料,其应用不仅局限于核电站的建设,更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FeCr合金通常具有成分无序性,以及复杂的磁性结构,并且材料性能与腐蚀性的研究还主要依赖于实验方法,这使得其研
在众多表面处理工艺中,喷丸表面处理技术非常成熟,可以使金属表面物理性能得到提高。从力学性质来看,金属得到强化的原因是金属产生了残余应力。从微观角度来看,主要是晶粒尺寸、位错、相变和晶胞等变化使得金属强化。本文主要是对喷丸处理中各种因素对残余应力和晶粒尺寸的影响,以及残余应力与晶粒尺寸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为了研究喷丸表面处理强化的内在物理机制,建立了弹丸冲击力学模型。使用DYNA软件进行研
近年来电子工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各类电子电器产品朝着轻、薄、小、快方向发展,也因此对压延铜箔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多晶铜箔在导电、散热和信号传输等性能上越来越达不到锂电池和微型电子等行业要求。而单晶铜的塑性、导电性和耐弯折性等多项性能优异,为了研制高质量高性能的压延铜箔,非常有必要研究单晶铜轧制工艺。本文基于热型连铸单晶铜和普通多晶铜,利用拉伸、显微硬度和金相实验研究了单晶铜和多晶铜轧制、回复
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由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组成,它兼具各自单相不锈钢的优点,有着优异的力学和化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况恶劣的腐蚀环境中。然而,由于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的晶体结构不同,在热加工时的变形机制、软化方式、变形抗力和塑性均存在差异,容易导致组织变形不协调,热加工性能较差,加工窗口相对较窄。工艺选择不当很容易产生缺陷,严重的会导致热轧边裂和热锻表面开裂。这些缺点阻碍了双相不锈钢的应用和发展。系统
形状记忆合金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根据材料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类,NiTi形状记忆合金最早的被发现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等领域,而对于记忆合金的应用大多停留在通过对其本身的记忆特性的利用而实现简单的变形。手性超材料可在单向加载下实现多个维度上的变形,本文通过将记忆合金的记忆特性和手性超材料的变形特性相结合,组装一种智能可控的的变形结构。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不同手性胞元结构的变
我国国防、航空航天、船舶、电力等领域亟需大型高性能模锻件,然而,大型模锻件组织性能不均和材料利用率低的问题异常严峻,特别是截面形状呈“H”形的框类和壁板类模锻件,其材料利用率不足30%。大型模锻件的微观组织不均匀问题,表面上是变形温度场不均造成的,其本质原因在于锻件成形成性全流程形变储能调控不当,导致的微观组织不可控演变。因此本文采用低温小变形工艺,调控铝合金模锻件整体组织均匀性,并分析低温小变形
激光焊凭借其焊接热输入量小、深宽比大、焊缝强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钛合金结构件焊接,但激光焊接的焊道凝固快,有时会产生气孔缺陷。尽管焊接标准对气孔大小、数量进行了严格限制,但气孔缺陷极易导致焊接板的提前失效。为此,本文以TA2纯钛中厚板激光焊接接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纯钛板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微观组织、拉伸、断裂等力学性能的差异,在传统断裂判据的基础上,引入SINTAP-FAD失效评定法,对含有气孔的
新型Sm-Mg-Ni系贮氢合金因为具有较大的贮氢容量、吸放氢循环稳定性和较高的吸氢平台而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对于高压型Sm-Mg-Ni系合金的研究进展报道少之又少,提高贮氢合金的吸/放氢循环稳定性不仅有利于合金贮氢性能的提升,也会显著改善贮氢材料的应用范围,从而推动贮氢材料快速走向实际生产和应用。本文通过粉末烧结法制备了AB3和A2B7型Sm-Mg-Ni基贮氢合金,系统研究了两种
作为一种典型的大塑性变形(Severe Plastic Deformation,SPD)工艺方法,高压扭转(High Pressure Torsion,HPT)被应用于多种金属材料的塑性加工过程中,是能够获得细晶组织金属材料的一种典型的塑性加工方法。通过高压扭转提升金属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是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通过高压扭转制备细晶2A12铝合金的工艺方法,通过选择不同变形
铜、铝金属易氧化,而表面的氧化会阻碍层间冷轧复合,需要较大的轧制压下率才能得到良好结合效果的复合材料。有文献报道,二次轧制可以得到综合性能较好的复合板,同时减小对轧制力的要求。因此,对二次轧制制备铜/铝复合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以二次轧制法制备铜/铝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轧制工艺、退火热处理工序对铜/铝金属轧制复合的影响,对比一次轧制与二次轧制铜/铝复合板粘合结果,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