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理论视角下的《浮世画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chia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黑一雄是当代最著名的日裔英国作家之一,曾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并于1989年凭借《长日留痕》获得布克奖。他与拉什迪和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另于2008年被《时代周刊》评为"1945年以来最杰出的50位英国作家"之一。他的第二部小说《浮世画家》,于1986年获得英国及爱尔兰图书协会颁发的惠特布莱德奖,并获英国布克奖提名。《观察家报》评价其为"一本精致的小说"。小说以经历了二战的日本为背景,通过昔日作为一名画家的主人公小野进行叙事。叙述以小野二女儿的婚嫁为主线,期间穿插着小野对于过往生活和事业的回忆。同时,小说也体现了二战前后日本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的变化。与石黑一雄的其他作品相比,《浮世画家》是最具有日本特色的作品之一。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了二战的巨大影响,许多日本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和心理创伤。石黑一雄在这部作品中巧妙且微妙地展示了这些创伤。因此,本篇论文旨在探索《浮世画家》中涉及的创伤话题,包括造成伤害的创伤事件,受创者的行为表现,以及创伤治愈的途径。第一章节从三个层面研究了小说中的创伤事件。创伤事件是身体和心理创伤的主要来源。家庭层面,专制的父亲压抑了孩子的愿望和个人自主性,并否定孩子的能力和价值。父亲的专制行为在小野脑海中反复浮现,带给小野心理创伤的同时,也影响小野成为了专制的父亲。小野的行为进一步影响了女儿们的脾气性格,创伤也完成了代际间的传递。历史层面,极具破坏力的二战导致了人们的死亡、受伤以及一系列心理问题,也带给整个国家不可磨灭的伤疤。社会层面,战后日本社会和价值观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部分人不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将自己封闭起来,也有些人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反思带来的内疚感迫使其通过自杀的方式谢罪并完成自我救赎。第二章节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受创者的行为表现。第一个表现指的是创伤记忆的模棱两可和反复闯入。由于创伤经历的延宕性和破坏力,受创者不能也不愿拥有准确的创伤记忆,他们还会被具有反复性的创伤经历持续入侵。第二个表现指受创者通常会对创伤记忆和现状采取回避态度,这是由潜意识层面的心理防御机制发起的。第三个表现是叙事具有不可靠性和不连贯性。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由于记忆的模棱两可和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叙述者小野不能诚实讲述特定事件,叙述也会时常被创伤记忆打断,变得碎片化。第三章分析了小说中创伤逐步得到治愈的三个因素,其中包括一个社会因素和两个个人因素。社会因素是外部环境的改善,具体指灾后重建和群体态度的变化。灾后重建有助于恢复受创者熟悉的环境,民众普遍采取遗忘的态度有利于受创者减轻心理内疚。个人因素包括主人公与外界重建联系以及对于主人公的叙述。与外界重建联系是主人公逐步敢于直面过去和创伤的表现,也有助于主人公适应战后的社会变化。叙述可以将创伤记忆逐步转变为一般记忆,从而减轻受创者心理压力。本篇论文基于创伤理论,结合详细的文本分析,讨论了作品中的创伤成因,受创后的行为表现,以及创伤逐步治愈的条件,为认识作品补充了一个新的角度。石黑一雄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批判了对于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人为创伤事件。他在劝诫创伤施加者认真反思自己过失的同时,对受害者表达了同情和怜悯,并为其治愈创伤和走出生存困境提供了相应途径。他认为通过共同努力,可以减少人为创伤事件的发生并降低其带来的危害。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谓中国特色词汇,是相对于普通词汇和外语词汇,是汉语语言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用于表达中国的特有事物。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
在中日文化的关连性研究方面,有关中日的诗歌、小说、惯用句以及谚语的比较研究非常盛行。与此相对,关于中日笑话的比较研究却相当少见。因此,本研究以中日笑话为研究内容,以《笑
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扩大化和市场竞争出现白热化的时代,广告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它来向消费者推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而消费者也需要通过它了解和选择他们所需的产品。本文以亚里
本文在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框架下,采用文献分析研究和举例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罗伯茨《三国演义》译本的艺术性。本文认为:译文中的顺应性是译者在充分考虑各种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