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移动荷载识别技术的适用性研究

来源 :长江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215076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辆过桥时通过轮轴传递给桥梁结构的是随时间和位置变化的动态荷载,它们对路面和 桥梁产生附加动应力和动应变,导致路面持久性损坏或疲劳破坏,同时也引起桥梁结构损伤积累,甚至诱发桥梁结构恶性事故。近年来桥梁移动荷载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并已成为结构工程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移动荷载识别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荷载识别方法,但这些方法要应用于实际还存在许多问题。本论文基于现有研究理论和成果,重点针对移动荷载识别技术中存在的识别精度、识别时间及识别结果病态等问题,对现有方法进行改进,取得了较满意的研究成果。 首先,本文概述了目前较成功的四种移动荷载识别方法,然后对四种方法中识别结果较 好的一种方法——时域法(TDM)进行改进。基于矩量法基本理论,采用整域基函数表达桥面移动荷载,两轴移动常力轴载和时变荷载的数值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改进方法正确、有效且实用可行,与TDM 相比,改进方法(ITDM)精度高,抗噪声能力强;但同时发现在识别过程中,ITDM 运行时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其次,本文研究矩量法基函数对移动荷载识别结果的影响,采用两种整域基函数——勒让德多项式和傅立叶级数进行对比研究,数值研究表明采用傅立叶级数能够使ITDM 的识别时间明显减少,从而基本上解决了ITDM 识别时间过长的问题。第三,由于改进后ITDM 仍存在病态问题的影响,本文进一步研究了病态方程组的两种常用求解方法——奇异值分解法和正则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正则化方法对解加入了一定的约束,使TDM 与ITDM 的抗噪声能力及识别精度都明显提高,且ITDM 采用两种解法时,其结果均优于TDM。第四,在仿真计算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室模型试验结果对ITDM 作了进一步验证,重点研究了几大主要参数,如:基函数项数、模态数、测点数、运行时间、 Nyquist 滤波系数以及求解方法等对识别方法的影响,同时,与TDM 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ITDM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尤其是在运行时间方面,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前提下, ITDM 的识别时间仅为时域法的6%,这对于桥面移动车载的现场在线识别非常有利,达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本文对已经提出的四种经常使用的包线函数模型进行了评价,认为对于评价单峰点包线函数,除了要求形式简单以外,其优劣可以用函数对峰点位置和高峰隆起程度的控制能力作为标准。文
结构性和流变性是天然软土具有的本质特性。以往用于土工数值计算的本构模型或者不考虑流变性和结构性,或者将土体的流变性和结构性分开进行考虑,而实际上流变性和结构性是并
土木工程结构在其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服役过程中,环境侵蚀、材料老化、交变荷载的疲劳效应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出现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从而降低结构
本文依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状,首次分析了水流冲刷对群桩基础垂直承载性状的影响,为实际桩基工程中的工程设计计算时考虑水流冲刷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
大型桥梁巨大投资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对这些大型重要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与正常使用功能日渐关注,结构服役状态监测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相继运用到这些大型桥梁
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固结问题是工程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岩土材料的复杂性,所建立的固结方程往往很难得到解析解。随着计算工具
地铁隧道开挖不可避免会引起地层移动,进而对邻近的地下建筑物及其基础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危及其安全。由于大部分建筑物基础均采用桩基础,因此研究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移动及
拱坝的结构特性和坝肩稳定性问题在拱坝的设计中历来都得到高度重视。园满贯碾压混凝土双曲拱坝地质条件复杂,坝区内有八组裂隙和九条较发育的小断层。碾压混凝土拱坝一般不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大跨度结构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各种结构当中。大跨度结构由于跨度大,结构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就相对地显得比较薄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建筑功能和城市规划的需要,国内各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大批150~300m左右的高层建筑,据统计,这些建筑的三分之二及五幢最高的建筑是采用钢—混凝土混合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