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桩基变形及承载力变化研究

来源 :长沙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s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隧道开挖不可避免会引起地层移动,进而对邻近的地下建筑物及其基础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危及其安全。由于大部分建筑物基础均采用桩基础,因此研究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移动及对建筑物桩基的影响,对于合理评价桩基的安全状态,指导地铁设计、施工、灾害防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利用大型数值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弹塑性有限元研究了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移动及对桩基的变形及承载力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地铁隧道开挖,分析了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地层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变化规律一致,但计算值偏小。 2、针对不同桩长(桩端位于洞轴线以上,与洞轴线齐平,位于洞轴线以下)进行数值分析,得到了桩体水平变形规律:桩体水平变形呈“ε”形变化趋势,桩顶、桩端、0.75倍隧道埋深处水平变形较大。当桩端位于洞轴线以上时,桩体水平变形较其它两种情况大,处于较不安全状态。桩体竖向变形自桩顶至桩端均呈减小趋势。 3、桩洞位置不同时,随着桩洞间水平距离的增大,桩体水平变形逐渐减小,其中桩顶变形变化很小,桩身中部与桩端变形变化较大。当1D<X<1.5D(X表示桩洞间水平距离,D表示洞径)时为变形变化剧烈区,当X>3D时,桩体水平变形普遍较小,此区域内桩基可基本认为处于安全区域。随着桩洞间水平距离的增大,桩体竖向变形逐渐减小。 4、以桩顶下沉量为标准,分析了不同桩长、不同位置时隧道开挖前后桩的极限承载力变化:开挖后单桩极限承载力随着桩长的增大而增大,但比开挖前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其中L=H时单桩极限承载力变化率最大(为16.1%),属较危险桩长。随着桩洞间水平距离的增大,单桩极限承载力变化值逐渐减小。 5、研究了桩体参数(桩体弹性模量和桩径)和土体参数(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对桩基变形的影响。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桩体弹模和桩径对桩体变形的影响较小,土体强度参数对桩体变形影响较大,随着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桩体变形明显减小,且粘聚力对桩体变形的影响较内摩擦角更敏感。
其他文献
发展冰浆动态蓄能技术是解决电网负荷的供需平衡与太阳能的高效连续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冰浆的生成、存储及应用过程与冰晶粒径及分布密切相关。由于冰晶的微观性及其生成与
边坡失稳作为全球性三大地质灾害之一,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目前通常采用安全系数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它往往由工程师们根据
CS板滑移效应是指由斜插丝在承担水平剪力时产生变形,引起上下混凝土面板相对滑移,导致截面应变分布中存在滑移应变。本文详细的描述了CS板中滑移效应的产生,分析了滑移、滑
拱桥是我国(尤其西南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桥梁结构型式,在我国西南地区山川河流众多,拱桥成为一种主要的桥型,且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拱桥的跨径也在日益增大,100米以上跨径
本文对已经提出的四种经常使用的包线函数模型进行了评价,认为对于评价单峰点包线函数,除了要求形式简单以外,其优劣可以用函数对峰点位置和高峰隆起程度的控制能力作为标准。文
结构性和流变性是天然软土具有的本质特性。以往用于土工数值计算的本构模型或者不考虑流变性和结构性,或者将土体的流变性和结构性分开进行考虑,而实际上流变性和结构性是并
土木工程结构在其长达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服役过程中,环境侵蚀、材料老化、交变荷载的疲劳效应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结构出现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从而降低结构
本文依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状,首次分析了水流冲刷对群桩基础垂直承载性状的影响,为实际桩基工程中的工程设计计算时考虑水流冲刷作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
大型桥梁巨大投资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对这些大型重要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与正常使用功能日渐关注,结构服役状态监测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相继运用到这些大型桥梁
循环荷载作用下地基的固结问题是工程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但是,由于岩土材料的复杂性,所建立的固结方程往往很难得到解析解。随着计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