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之一,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的中心。城市既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重视应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促进城市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城市的生态建设日益成为目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点和重点,建设生态城市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怎样落实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目标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找不到这个突破口,不仅可能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
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城市建设的龙头。目前城市建设领域普遍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城市交通、土地、农业等建设在城市环境目标的实现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建立与生态城市相和谐的城市交通、土地、农业等子系统,必须制订有利于生态城市发展的交通、土地、农业等的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是政府确定今后城市各系统建设与发展方向的关键决策。规划的结论和实施将决定一个城市10~20年内乃至更长时间内发展的方向,也间接地确定了整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发展战略问题,需要的是对城市需求的增长和发展进行主动引导,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被动满足社会发展带来的对提高资源需求的渴求。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以引导城市发展向低环境污染和优化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模式转移。否则,会给城市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占用、生态破坏、能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针对相关规划引入环境影响评价这样一个工具和手段,通过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即前瞻性地考虑规划对环境以及生态建设的影响,并通过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使相关规划遵循在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城市相关因素。有助于提高决策质量和促使建设生态城市目标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落实,将城市各个方面都纳入生态城市建设的轨道上来,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
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和发展入手,探讨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面向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不仅仅考虑规划对城市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影响,还致力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相关规划的方方面面,由此,本文进行了生态建设为导向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的研究。
事实上,生态城市主要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指一种城市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关键在于城市建设中要充分体现生态的发展目标。通过这些研究和探索,本论文提出生态城市是指从“生态”的角度来建设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来规划、建设城市,用全面系统的生态学观点,或者说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规划,以研究对象体现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结构和功能特征、体现生态学原理的“生态性”为出发点,实现“规划中的生态导向性”,坚持以环境价值为本,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使规划符合生态性的基本要求,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评价规划的三方面内涵,即城市系统功能的优化程度,是衡量生态城市发展质量优劣,决定城市能否继续发展或是否优先发展的政策依据,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和价值理论是城市建设中实施生态补偿的前提;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衡量标准,从生态学角度认识城市发展的极限,将承载能力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性原则;转变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寓循环经济理念于生态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环评之中,倡导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终发展目标。
通过确定评价的原则、筛选评价对象、进行生态系统环境服务功能的分析,探讨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和优势资源承载能力,亦关注累积性影响及其后果,重视风险性影响,对规划进行主要的环境影响筛选和识别,特别是确定规划中哪些活动可能对生态城市建设产生显著的影响。设置的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导向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思路和评价重点以及以开展生态恢复、生态补偿和安全管理减缓措施和对策。
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的不同类型规划的的常用评价方法,以及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及预测模型、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规划指标分析方法等共同构成的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方法研究。最后以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为实例进行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