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谟问题”缘起于17世纪道德哲学领域兴起的一场关于道德起源问题的论争,因被休谟在其《人性论》(1741年)一书中对该问题作了第一次描述而被如是命名。休谟将其描述为:人们无法解释从以“是”或“不是”为关系词的事实判断到以“应该”或“不应该”为关系词的价值判断所发生的跃迁。这也就是关于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的二元论区分。“休谟问题”的提出,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认识论领域,特别是随着近代欧洲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发展,人们将知识从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的判断转向作为纯粹主观建构的判断,即把全部认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活动了解为思维内部的纯粹逻辑运动,“休谟问题”不仅造成了西方哲学史上的“是”与“应该”、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的长期纷争,而且更是进一步延伸到历史哲学领域造成了历史观与价值观、客观实践与价值理想的关系问题的歧见丛生,以至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的质疑和诘难。然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而言,“休谟问题”所提出的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真理与价值、历史观与价值观、客观实践与价值理想的二元对立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已经通过对人类实践活动所推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趋势的科学揭示而统一了起来。因此,从学理上展开对“休谟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不仅有助于推动哲学史上的纷争的切实解答,而且有助于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及其科学阐释。通过对“休谟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与研判,发现“休谟问题”至今无解的症结,就在于人们没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问题的理论实质。这是因为,人们依然因循着休谟关于这一问题的认知理路而导致其关于“休谟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被局限在抽象的精神领域之中,从而忽视了“休谟问题”得以提出的深沉根由。这就需要我们回到作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来对其进一步地分析与研究。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休谟问题”的提出导致了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使传统认识论中统一的思维与存在发生了分离,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的认知理路,并在思想史上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效应。休谟之后的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际上都是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认识论。同时,受“休谟问题”所形成的认知理路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遭受了许多的质疑和攻击。因此,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去审视“休谟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休谟问题”实际上可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的基础上得到科学解答。将“休谟问题”从认识论问题转换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被具体地转化为了前后相继的三个问题:其一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奠基时期的实践转化,即转化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是”与“应该”的统一问题;其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初步确立时期的历史转化,即转化为了历史发展过程的“是”与“应该”的统一问题;其三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化完善时期的社会转化,即转化为了共产主义实践中的“是”与“应该”的统一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对“休谟问题”的实践论转化,根源于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具体地表现为对“现实的人”与“真正的人”的关系问题的解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现实的人”是“真正的人”的事实基础,而“真正的人”则是“现实的人”的价值指向,二者统一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在实践论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将“休谟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是”与“应该”的统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初步确立时期,“休谟问题”的历史转化根源于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彻底清算,其具体地表现为对“历史规律”与“道路选择”的关系问题的解答。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规律包含主体价值选择的因素,而主体价值选择的实现需要遵循历史规律,二者统一于现实的人及其物质生产的客观过程之中。基于对社会形态更迭过程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矛盾运动的剖析,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将“休谟问题”的解决聚焦到了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是”与“应该”的统一问题的分析与解答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完善时期,“休谟问题”的社会转化根源于马克思对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和唯心主义经济学的彻底批判,其具体地表现为对“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的科学分析。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的出场提供了现实场域,而资本逻辑的自我否定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内在动力,二者统一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之中。显然,对“休谟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具有其鲜明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对“休谟问题”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不仅有助于澄清“休谟问题”的实质及其科学解决的基本思路,而且对于深化对“人”及其双重活动的科学理解,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反击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的质疑和诘难,并系统推进对共产主义的“运动”与“理想”关系的科学阐释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概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休谟问题”,即将“是”与“应该”、事实知识与价值知识、真理与价值、历史观与价值观、客观实践与价值理想的关系统一到了现实的个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实践运动过程及客观规律趋势的科学揭示上,从而将其还原为了一个实践论问题。因此,打破过往关于“休谟问题”的认识论理解的桎梏,回到历史唯物主义对其进行实践论的审视与分析,阐明“休谟问题”的理论实质,廓清人们关于“休谟问题”的一系列争论,进而深化和推进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解和阐释,是一个亟待学界广泛深入展开讨论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仅就问题探讨的基本思路和思考方向提供了一点粗浅的看法,是为抛砖引玉。
其他文献
为优化提高教育服务模式,在私有云平台的支持下,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研究设计了一种智慧教育服务系统。基于OwnCloud私有云平台搭建了智慧教育服务系统的硬件环境,应用VMware实现系统的虚拟化功能,根据智慧教育的特性设计系统的功能需求,通过K-means聚类计算分析处理学习行为,实现系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系统仿真模拟试验,证明设计系统可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轨迹与学习背景。
期刊
微篇小说篇幅短小,但含蕴的信息量可谓纳须弥于芥子之中,以求给读者带来强烈而富有爆炸性的审美刺激。微篇小说可以通过人物代号、文本留白、歧义反差等表现形式,拉大读者与文本间、文本与现实间的信息差距,在"信息差"的呈现与填补中带来奇妙的审美体验。
期刊
学位
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后,中国将减贫事业的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数字经济背景下,移动支付将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基于2017—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研究移动支付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选取社区内除自身以外使用移动支付家庭的比重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估计。研究发现,移动支付能够显著缓解相对贫困,使用移动支付的家庭相对贫困概率下降约15.2%。机制分析显示,移动
期刊
突破现有的儿童科普形式,在新的互动、体验和科普方式上培养儿童对昆虫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孩子对昆虫的了解和认知,以此教育孩子保护自然。通过解析当前昆虫科普方式的现状和不足,运用竞品分析、归纳数据等方法,深挖用户需求点,探讨对儿童昆虫科普教育的服务系统设计方法。建构集社区、书店、绘本、App、教育、交友、学习等功能的儿童昆虫科普教育的服务系统设计。为服务系统的设计和昆虫知识教育模式寻求出新的呈现方式
期刊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吴越砖石佛塔的研究多着眼于仿木构,将其看作填补唐宋交接之际木构建筑史空白的重要材料。本文淡化对仿制木构的研究,转而强调砖、石结构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所建构出的塔内塔外、塔身塔基相互关联的复杂宗教空间。本文以杭州闸口白塔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吴越砖石佛塔的发展,认为闸口白塔的微缩尺度、建筑细节、图像程序为该区域佛塔的“模型”。进而分析吴越新型的砖石佛塔如何将建筑、图像、舍利等要素,系
期刊
<正>为使新入职年轻干部尽快适应岗位、进入角色,双辽市委组织部积极为年轻干部搭平台、压担子,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传好“接力棒”,力促年轻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提升能力、茁壮成长。坚持交流中“传”,增强干部认同感。为打造有凝聚力的组工队伍,始终坚持以传”为基,不断增强年轻干部对队伍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健全谈心谈话机制,
期刊
学位
对他人面部表情的正确识别是社会互动的关键,这一能力是个体形成良好社会适应的基石。对他人情绪面孔传递的情绪信号进行识别的能力(简称情绪识别)在早期依恋情境中得以发展,并且在成年期同样具有情境依赖的特征,尤其在依恋相关情境下出现暂时性的改变。随着依恋研究的社会认知转向,更多研究开始关注依恋情境下个体情绪识别的变化,探讨个体情绪识别表现在不同依恋情境中的状态性和情境敏感性,以此来考察个体进行情绪识别的潜
学位
学位